五六八章 幕前幕后(1 / 2)

三国第一强兵 鲈州鱼 1870 字 2021-04-22

伏龙谷一战,王羽以一千兵,全歼了五千多泰山贼,而自身伤亡微乎其微。

不幸阵亡者不足十人,伤者也只有三十多,只有两百多匹战马算是较大的损失了;付出了这样微小的代价,却当场歼敌两千两百,俘虏三千一,逃散者百中无一。这样的战果不可谓不辉煌。

诸葛亮虽然一直对王羽都有些不服气,但亲眼见证了此战全过程后,他也被震撼得不轻。

除了路上召开过一次军议后,王羽完全就没多做其他布置,只是拉住赵云,私下里叮嘱了几句而已,魏延那边,就算有交代,也是启程前就交待好了的。

然而,任何一个了解此战全过程的人,都不会这么想。

从高歌猛进开始,计划就展开了,识破此刻、诱敌、就地防御、奇兵突出,一环扣一环,一步步的将泰山群贼引入了死亡陷阱。

诸葛亮事后反推,发现如果他和敌军的指挥者易地而处,就算明知道青州的布局,也是无法可想,要么提前撤退,要么只能重蹈覆辙。

他现在算是明白,王羽说的青州军风格是什么了。就是用实力堂堂正正的碾压过来,用不着太多算计,让人挡也不是,不挡也不是。

以泰山贼的底牌,只要他们发动攻击,就只能吃败仗。在平原地带,王羽的五百轻骑可以很轻松的把他们耍得团团转,最后不被打败,也会把自己给累死。在其他地方,骑兵和船上的隐雾军配合作战,一样无懈可击。

要不是王羽打算一次性解决问题,连伏击都不需要。就那么摆明车马,耀武扬威过去,泰山贼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诸葛亮自幼就喜欢兵法,在高唐这大半年来,在书院进修,也是大有进益。每次和王羽争论之余,他也曾设想过,将来若是自己离开青州,有朝一日与王羽对阵。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为此,他做过很多次推演。虎牢之战他想象自己是胡轸;阳人之战他想象自己是徐荣;界桥之战,聊城之战……王羽送给他的几座沙盘不知被他磨平又堆起了多少次,下的苦功不可谓不深。

诸葛亮认为,虽然现在自己和王羽还有较大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有希望追上对方的。可经历了这次南下之旅后,他觉得自己的估计可能还是太乐观了。

也许军略、智谋,迟早有一天会追上,但时间越是向后推移,自己能用以和王羽周旋的余地就越小。王羽这种很霸气碾压方式,正是一切计谋的克星。

恍惚间。诸葛亮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幕后之人,使尽了千般计谋,万般解数,却只能给敌手造成微不足道的麻烦。甚至对手连追索主谋的想法都没有。

就像是一只苍蝇想要打倒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让对方有点心烦罢了。

当然,这是他离开青州。另寻明主投靠的情况。

到了高唐之后,诸葛亮的眼界比从前开阔了许多。他很清楚的判断出。依青州现在的势头,如果不出意外,等到他而立之年的时候,天下没准儿已经重归太平了,又何谈与王羽沙场鏖兵呢?

这些假想,不过是他心里那点不服气作祟罢了。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之中,他对青州已经有了认同感,虽然嘴上还没称王羽为主公,但在军议上,他以‘我军’代指青州军已经成为习惯了。

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正是王羽想要的。

而对庞统来说,体会到的则是另一种感受。

他对王羽的了解,除了日常的接触和观察之外,还有老师贾诩的教导。若说当世最了解王羽的人,非贾诩莫属。他和王羽相处的时间,几乎是青州所有人当中最长的。而胖子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人心。

王羽的那些奇思妙想,他无从尽知,但对方的性情和风格,贾诩早就了然于胸了。

虽然是捡来的徒弟,但贾诩也是当做衣钵传人来看的,魏延毕竟是武将,而且一味剑走偏锋,只能学到贾诩几成的本领而已,庞统才是他最看重的弟子。

知道王羽不喜欢权术,贾诩传授庞统心得自然也不是单纯的为了揣摩上意,他只是想让弟子更快的适应青州的氛围。

无论王羽将来是否要称帝,青州,乃至天下的主导权,肯定还是在他手上的。新汉的未来,一定会深深的打上他的烙印,在出仕之前就适应了王羽的节奏,对将来的前程自然大有裨益。

贾诩悉心教导,庞统学的也很用心,但他却始终觉得有些迷茫。

传说中的那个泰山小霸王,是个霸气外露的人,可他在青州见到的王羽,却是个很随和,很亲切的邻家大哥哥般的人物。

倒不是说这种感觉不好,庞统其实挺喜欢这位很有亲和力的主公,问题是,他没办法将眼前看到的人,和老师所说,外间传说的形象对上号。

这样还怎么谈得上理解主公,适应青州的氛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