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一章 大战来临(1 / 2)

1941年9月6日,日本裕仁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美国作战的可能性。此时美国已经对日本实施禁运,日本的石油储量和其他战略物资的储量已经不足以支撑一年的消耗,而在中国境内也没有发现石油和其他的储量较大的战略物资,因此日本不得不把目光瞄向其他国家。

早在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就否决了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决定举全力继续南侵,当时参加会议的有:裕仁天皇、枢密院议长原嘉道、近卫文磨首相、东条英机陆军大臣、及古态郎海军大臣、衫山元陆军参谋总长、永野修海军军令部总长、松冈外相等军政要员。

为什么否决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一方面日本人可能也觉得苏联不是那么好打,张鼓峰事件和诺坎门事件都让日本人吃了大亏,关东军损兵折将,另一方面,日本人觉得苏联远东地区根本没有什么资源,打下来除了能移民之外,没有其他的好处,这对日本现在的局面起不到丝毫改善的作用,想要改善日本现在缺乏资源的现状,就必须打下资源充足的地区,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因为中国战场上有人反对,新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和新任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4月接替园部和一郎)强烈反对大本营的这一考虑,认为彻底摧毁中国继续战斗的企图、解决中国问题才是日本的根本国策,而这时候突然对苏作战肯定要抽调军队北上,减少派遣军的兵力,将使重庆政府获得生机,因此才有了9月6日这次的御前会议。

这次御前会议参加的有:裕仁天皇、枢密院议长原嘉道、近卫首相、东条陆军大臣、及古态郎海军大臣、衫山陆军参谋总长、永野修海军军令部总长、松冈外相、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中将等军政要员。

话说日本人胆子也很够肥的,竟然想打美国人的主意,其实这个时期美国的军备力量实在是算不上强大,海军方面根本不能跟日本相比,陆军就更差了,日本的海军也只是比英国人差一点,甚至比德国人都要强。这也是日本为什么敢向美国开战的原因,尽管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强大无比,但军队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训练而成的,特别是海军。

这次御前会议只是讨论与美国作战的可能性,因此主战派和反对派都在会议上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主战派阐明日美双方现在的军力情况,海军战斗力的情况。并说明只要先期将美国太平洋舰队予以重创,让美国海军短时间难以恢复,日本就有充足的时间占领菲律宾、马来亚、印尼、华泰国,并对这些地方的资源进行开采,等美国人恢复过来,日本也已经有了充足的资源。可以大量制造海军战舰,也不用再怕美国人。

而反对派则说虽然美国的军备力量不怎么样,但是它有世界第一的工业生产能力,这些是日本根本比不了的,如果日本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占领上述地方,给美国人缓过劲来,日本很可能就大难临头了!

主战派当然是以军方为首的一些大将们。而反对派当然是文职人员,这次会议没有最终结果,裕仁天皇也没有明确表示选择支持哪一方,只是说等两个月,看看局势如何发展。

但是第二次长沙会战的结果让日本高层加强了对美作战的决心,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在9月到10月间。国府第九战区预定在汨罗江两岸(主要是汨罗江以南)与日军决战、击灭日军主力的企图不但没有实现,在此方向担任守备的各军反被日军各个击破,损失惨重。

日军突进长沙之后,中**队随即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巷战,随后日军第四师团又抵达长沙。可是参谋本部电令进攻的日军快速结束战事,以便对南方用兵,日军第11军认为作战目的已经达到,随即命令各部撤回原防区。

国府军政当局曾借此宣扬日军是被中**队击溃、中国又取得了第二次长沙大捷,以此鼓舞士气、民心,维护国际形象。从政治角度看,中**政当局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从军事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织第三、第五、第战区之间的战略协同和战役协同,特别是指示第六战区发起颇有声势的对宜昌的反攻作战,都属正确的决策,反映出在战争指导上的积极意图。

但是在这次战役中,国府方面表现了很多不当之处,第一,部署指挥不当而陷于被动。第二,情报不灵而丧失战机,第三,各战区策应乏力未能发挥战略外线优势。

在这次会战期间。日本近卫文磨首相下台,东条英机以陆军大将任内阁首相,军方势力占了绝对上风。

1941年11月5日,日本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参加会议者包括:裕仁天皇、枢密院议长原嘉道、东条首相兼陆军大臣、及古态郎海军大臣、衫山陆军参谋总长、永野修海军军令部总长、东乡外相、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中将等13位军政要员,这次会议就是决议要对美国作战,由海军和陆军联合制定作战计划部署,计划制定完成之后交由御前会议批准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