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京师风波(1 / 2)

工业中华 雪漂 2117 字 2021-04-22

第520章京师风波

光绪12年,北京的夏天似乎来的有些过分的早了,刚到五月天,这天气已经炎热非常,不过由于慈禧太后和小皇帝光绪身后的势力达成了某些程度的默契,京城里倒是异常平静,就是执掌帝国的军机衙门里,也是空闲的很。

毓庆宫,这是康熙帝为皇太子允礽而特建的宫殿,后来就成为了皇帝读书专用的宫殿,今天帝师翁同龢正正在向光绪皇帝讲解《资治通鉴》第六卷《隋纪》,他侃侃而谈这隋灭唐兴的典故,免不得又流露出对盛唐的嘉许之意。

16岁的小皇帝,早不再是那个数年前贪玩、懵懂的小孩子了,从小调教的帝王之道,让他对于自己掌控的这个帝国有了模糊的了解,而这几年间,大清在对外边境战争中取得的一系列战果,更是让朝堂上的满清贵族们颇有些飘飘然的感觉。

在毕恭毕敬的听完了老师的讲解后,小皇帝看得出颇为聪慧,提出了几个关于隋政不足之处的见解,这让帝师翁同龢听了之后也是不住点头,显然,他对于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小皇帝,自然是满意非常。

这课程上了足足一个时辰,方才歇下,翁同龢布置了一道以隋朝法制为题的作业后,便起身要告辞,却意外听到小皇帝说道:“老师,我使人去城里的松鹤书楼购置了一些书籍,其中这本书,我看了一些,觉得甚有道理,您可点评一二否?”

光绪皇帝的勤学好问,也是颇得翁同龢赞许的一点,听皇帝学生的问话,他也有些意外,忙起身拱手说道:“皇上,那就容我一观!”

等书拿到手后,却是自己看过的,早几年却是在洋务派和清流中都颇受争议的那本《易言》,而著书的郑观应他也知晓,不就在广州操办洋务嘛,而这书刊发有些年头了。

对于小皇帝竟然开始关注起洋务来,他这个保守派清流出身的帝师,多少有些意外,不过,他也没有太多干预,毕竟日后若是想要小皇帝地位稳固,有两个人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一自然是李中堂大人,天下练军皆出自淮军,这为中堂大人无疑是个几位重要的人物。

不过,他与这位中堂大人有着难以化解的恩怨,他大哥翁同和就是被李中堂早年拟的折子给害了,这让他对这种中堂大人戒心甚重!

而另外一位,则是大清权臣中的新贵、两广总督秦铠,上次秦铠进京之时,那可都是约好了一并推动皇上亲政的,不过,由于醇亲王在这件事情上意外的做法,所以,皇帝到了亲政的年龄,却还要继续训政两年,这让他也是异常的不满。

而众所周知的,两广洋务这几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说广州商客云集,从广州口岸关税上升两倍余,就可见一斑……不过,作为保守派的大佬,他对于开办洋务,有着一种天生抵触情绪,在他看来,西洋之学与孔孟之道终究不可同日而语。

想到这里,他展书而观,郑观应在《易言》中的主题思想是富国之政,他在观察到西洋工业的变化后,通过阅读了不少关于西方工商业的书籍,提出了广泛翻译西洋书籍,让天下人都能学习的观点,同时开工厂、加快机器生产,同时轻商税以广去路,苛重税以遏制洋货销售的一些观点。

这第一条,郑观应将西洋富国的学说引入国内,这就与翁同龢的观点颇有冲突,他很快引经据典,又大谈了一通国学博大精深,对于西洋之学,他虽然没有直接斥之为奇巧淫技,不过他站在小皇帝的角度,充分分析了西洋之学只是小道,而帝王之学才是大道的论断。

小皇帝从小熏陶在这个唯我独尊的氛围里,虽然尚未亲政,却也早已深谙帝王之学,听了之后,自然对翁同龢的博学又多几分敬佩,两人相谈良久,小皇帝的思路一转,脱口而出,“老师,我若是年后亲政,还请老师您多引荐一些堪用的人才,咱大清这几年总算是打了些胜仗,没让西洋人小看了去!”

翁同龢听到这话的前半句,神色却有些个紧张,抬头看了看毓庆宫门外站着的几个小太监,想了想,这才说道:“现在还是太后训政之时,皇上还需多向太后请教这为政之道才是!”

小皇帝听了之后,显然没意识到自己话语的毛病,也没有感觉出自己这位老师话语外的意思,起身又拿起一本书,“老师,这是通政使宝廷呈上来的一本史书《帝国的崛起》,说是两广总督秦铠翻译的,我看了之后,方知英吉利能有今日的成就,也是因为王室的贡献!”

小皇帝这话多少有些偏颇,不过这却是一定程度上受秦铠书里影响,秦大总督在抄袭这本《帝国崛起》这本英国人写的小册子,他也只是摘录了一部分内容,毕竟这时代能够称之为崛起过的帝国,算足了也不过英法德,荷兰葡萄牙之流之时海上一霸而已,而其中拿破仑时代的强盛法国早已是过眼云烟。

不过一旁的翁同稣听到小皇帝提及秦铠的名字,眼皮不自觉的跳了跳,以他的眼光,怎么会看不出这位秦大总督绝对是日后大清朝廷的重要人物,大清最年轻的督抚外加无数的战功勋绩,日后不被倚重,那倒是怪事了……

只是,现在他可没打算让这位秦总督到北京城来占个位置,虽然,以这位的能力和在朝堂上的口碑,显然入值中枢也毫无问题,他可听说了,不光自己这边对这位颇为倚重,就是位居高位醇亲王,似乎也与这位几千里外镇守一方的督抚关系密切。

所以,绝对不可以,也不可能让小皇帝有任何招这位秦大总督入京的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