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章 华夏文明之光(1 / 2)

(的.) (的.) 第737章 华夏文明之光

“我们不需要重现汉唐的名号来悼念帝国的兴衰,也不需要装饰民主或者共和来铭记历史的选择,我们国家的名字就叫中国!这两个字继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承载了东方文明复兴的希望。……”在3月15日的大公报上,胡适的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的记录了这一次名号之争的终结。

随着孟享对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宣传和引导,加上华夏连续对日和对苏俄战争中的胜利,华夏国民重新拾起了身为华夏人的自信心。

文化界也不再是一个劲的哈外,极力否定华夏本土文化,力主全盘西化。随着考古学的成熟和在全国各地的挖掘,华夏古老文明的光辉再现世人。

长安成为新的政治中心,近在咫尺的咸阳也陷入了轰轰烈烈的大开发中。在41年冬至的时候由夏鼐带领的考古队在咸阳发现了秦皇兵马俑的一角。

孟享得到消息很及时,立即停止了郭沫若提出的大规模挖掘的建议。现在的保护文物的技术不成熟,还不如后世的七十年代,可能不止颜料的褪色,很可能出现一些其他方面的损失。

当然秦代兵马俑的出土意义不一样。为了配合政治和宣传的需要,孟享忍痛通过了部分开发的决定,利用从英国法国学到的文物保护最新技术,调集了李济、梁思永、苏秉琦等全国的精兵强将,只开发了很少的部分,但足以展示出了让人为之惊叹的第八奇迹。

春节起,先锋军的宣传部门最先推出了秦文明的一个专题,再现了秦朝的强大。随后汉唐、宋明的一幕幕通过电影、图片和音频书籍一点点的推了出来。其中虽然也夹杂着金清时代的耻辱,但足以颠覆众人对心中华夏古老文明的认知。

在这个宣传媒体还比较单薄的时代,用电影和广播等声音和视频的形式极力推出的宣传内容很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在人们的脑海中固化,远比书本和报刊的受众面和影响力要深远。

在孟享的支持下,那些直接送到乡下的电影中,各种宣扬华夏数千年文明的纪录片和电影故事片,一下子把华夏文明的内涵直接呈现在了广大国民面前。正是通过乡村电影,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了以前的祖先原来不是拖着金钱鼠尾辫子的,当年汉人的祖先曾经创造过远超西方世界的帝国文明。

甚至就连那些前清遗老遗少,在看了带有二十一世纪网文新观点的图文并茂的新编明史纪录片后,不少出身汉家的也羞愧的自去了辫子。

广播和报刊等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华夏文明的宣传,就连42年马年的春节晚会上,也处处展现着华夏文明的符号,华丽的汉服首次出现在了春节晚会的观众席上。

一股继承华夏文明的风潮被点燃了起来。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源自本土的文化带来的自信心。后世对华夏文明的重新认知就是在国家实力提升,急需世界认可的基础上的一种风潮。而此时随着华夏的军事实力的提升,以及国内文化的开始普及,在孟享的有意推动下,华夏文明的认知提前被民众接受了。

尤其随着黄帝纪年的推行,就连上古神话传说的一角也开始被文化界和先锋军的宣传部门掀起。

中都开发过程中,勘探出的安阳等地的商代遗址配合着挖掘出的大量甲骨文和金文,就让华夏国人的视线离着飞翔着神话光环的上古更近了一步。

对华夏古老文明的追溯也在民间形成了一股风潮,极大的提高了国民的自信心和归宿感。

为了政治的需求,对华夏元祖的追溯上,掀起的风波更是波及甚广。

在炎黄二帝的主流追溯观点的基础上,有些舆论还朝着加上了蚩尤的三元化始祖方面发展。在一些宣传中,类似东南亚土著人就被人称为了蚩尤遗脉,演绎出了当初蚩尤部族败落部分融入华夏一族,部分南迁。

但有些人极力反对,直接宣称东南亚等地的土著部落是炎黄分支。有说是炎帝的一支,有说是黄帝一支的,内部先吵得不可开交。

让孟享看到这些堪比后世yy网文的正统研究资料时,笑得肚子疼。

这些很有想象力的观点不是孟享的插手,孟享只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缓和在未来东南亚的土著势力抵抗,下边的宣传部门很快就整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