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红酒情缘(2 / 2)

华夏葡萄酒的近代工业化发展,不能忘却一个人。他,就是长弓裕公司创始人——张弼士。说起红顶商人,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胡雪岩。满清同治年间,胡雪岩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战乱,扩大经营业务范围,同时广泛结交左宗棠等高官,摸索出了官督商办的二元盈利模式。

略晚些时候,能与胡雪岩相比的,是当时路人皆知的张弼士。那时流行一句话:南有胡雪岩、北有张弼士。说到胡雪岩,人们会想到胡庆余堂,而张弼士则有其创办的长弓裕公司传世,两人都留下一个令人尊敬的百年老店。胡雪岩为二品大员,张弼士则是一品顶戴,鼎盛时期资产达80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的大清国库的年收入,可谓“富可敌国”。

张弼士生于1841年,东广埔大县人,18岁只身远赴南洋谋生。他从雅加达一家米店的勤杂工干起,经过艰苦打拼,先后在印尼、苏门答腊、爪哇创办垦殖公司,在槟城、雅加达、亚齐开办远洋轮船公司,在新加坡、雅加达、港香和州广开设药行,号称“南洋首富”。

张弼士与葡萄酒的不解之缘,始于1871年。当时他在雅加达应邀出席法国领事馆的一个酒会,一位法国领事讲起,咸丰年间他曾随英法军队到过滨海,发现那里漫山遍野长着野生葡萄。驻营期间,士兵们采摘后用随身携带的小型制酒机榨汁、酿制,造好的葡萄酒口味相当不错。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弼士暗暗记下了滨海的这段典故。

1891年,张弼士实地考察了滨海的葡萄种植和土壤水文状况,认定滨海确为葡萄生长的天然良园,于是向zhengfu要员提出要在滨海办葡萄酒厂。

1892年,张弼士拿出三百万两白银,创办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葡萄酿酒公司,公司名称取“长弓裕”三字。从此,华夏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的序幕揭开了。

真正让华夏葡萄酒蜚声国际的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上,长弓裕的葡萄酒产品一举夺得四枚金质奖章,这是华夏葡萄酒首次在国际大展上获得大奖。在出席庆祝宴会时,张弼士激动地发表演说:“只要发奋图强,后来居上,祖国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

1916年,张弼士病逝于雅加达荷兰皇家医院,享年76岁。当他的灵枢自巴城经过新加坡、港香时,当地都为之下半旗致哀,港督则亲往凭吊;中山先生特派东光省省长朱庆岚送挽联:“美酒荣获金奖,飘香万国;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

在历尽百年沧桑之后,张弼士先生的世界名牌梦想正在变成现实。<adean公司的研究报告,长弓裕集团2007年的销售收入达6.95亿美元,已跻身全球葡萄酒业十强。

高端酒市场一直是内外葡萄酒争夺的主战场,其中酒庄酒已成为高端葡萄酒市场消费的主流。

此后,长弓裕酒庄酒建设的步伐加快,逐渐形成了涵盖华夏国内6大酒庄(在建3个酒庄)、国际4大酒庄的国际酒庄联盟,全面覆盖高端市场。

京都长弓裕爱斐堡国际酒庄还在国内首次推出私人酒窖服务,率先将期酒这一国际通行的高端葡萄酒营销方式引入华夏国内。

针对华夏国内一些人认为“高端葡萄酒都是进口的,华夏的葡萄原料是否能做出世界顶级葡萄酒”的怀疑,长弓裕公司总工程师李记明博士表示,“华夏已经形成了十大葡萄产区,长弓裕完全有能力在布局的六大优质产区生产出与国际著名产区相媲美的葡萄酒。

现在有机会入股这家老牌的葡萄酒公司,邹远航当然不会拒绝了,极力怂恿父亲邹本山参与长弓裕公司的改制,能投入多少就投入多少,也算为滨海的葡萄酒产业贡献了一点力量。(未完待续。。)

<.收藏!啊,下周要带老婆去北京开病了</d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