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凯旋之烦恼(一)(1 / 2)

游龙戏唐 凤鸣岐山 1675 字 2021-05-07

军神的世界不好懂,至少陈子明就不懂,哪怕是想破了头,陈子明也搞不懂李靖为何会如此看重自己,要知道眼下大唐军威鼎盛,军中后起之秀可是海了去了,也没见李靖对那些人格外重视,独独就对他陈子明会青眼有加,这里头的机窍何在?一句话,不懂,然则不懂归不懂,有人要送兵书来,陈子明可是断然不会拒绝的,艺多不压身么,能学到多少,那都算是白赚的不是?

学,不学是傻子,不管是出于对一代军神的钦慕,还是本着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心思,陈子明可是拿出了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学习那本练兵三十六策,记倒是都记住了,可要说完全融会贯通么,显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哪怕在回师鄯州的路上,陈子明所有的空闲时分全都花在了这本兵书上,却郁闷地发现越是深入学习,遇到的问题便越多,此无他,陈子明在军略一道上的底子实在是太薄了些,很多东西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偏偏苏定方的信里有交代,这兵书断然不可对外人说起,弄得陈子明也就只能将一大堆的问题全都埋在了心底里。

于回师的路上,除了认真研读那本兵书之外,陈子明也没忘了一件事,那便是接连提审了流英王慕容明博好几回,试图搞清当初金滩中伏的真相之所在,只可惜慕容明博也说不出个完整的解释,只言那是出自天柱王的密令,据说是潜伏在哈城的密探发回的消息,这可就令陈子明疑心大起了,没旁的,陈子明率部离开哈城时,为了保密,乃是秘密行军,要说惊动了潜藏在哈城的密探,或许有可能,可要说区区一密探能完全摸清陈子明所部的行踪,那显然不太可能,除非军中有人泄密,陈子明第一个怀疑的便是陈镇那厮,只是并无相关之证据,便是慕容明博这个伏击者也不明内情,对此,陈子明也只能是心中存疑,打算等回了鄯州之后,再让苏定方出面帮着查上一查。

贞观八年五月初四,历经月余的行军,陈子明终于随军回到了鄯州,也找到了苏定方,问过了兵书之事,大多部分的疑问总算是得到了解答,尽管对那些解答,还有一些不甚明了之处,可苏定方却并未给出进一步的说明,只是让陈子明自己去琢磨,至于说到后续兵书么,苏定方就给了一句话,以后再说,更是干脆利落地拒绝了陈子明要求前去找李靖正式拜师的提议,只说他们这一脉都是秘传。

好么,秘传就秘传,就当这一脉都是搞传销的好了,爱玩啥玄虚,自个儿玩了去便是了,对此,陈子明也自懒得理会那么许多,左右他之所以投军,不过是为了紧着捞战功,也好娶了汝南公主过门,顺带着提升一下自身的地位,以免遭殷家的暗算罢了,如今么,有了如此多的战功在手,一切似乎都已不成问题,至于要不要继续在军中发展么,陈子明目下还没去细想,一切姑且日后再说也真没啥大不了的。

吐谷浑可汗伏允的人头送到了鄯州,也就意味着此番征伐吐谷浑之战宣告了终了,大军主帅李靖据此上了本之后,太宗很快便给了回复,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并留下凉州都督李大亮率五千将士协助防守,其余各部各自回任所。

贞观八年六月初九,李靖、侯君集等诸将率三卫军进抵京郊,帝着太子李承乾郊迎,并下令犒赏三军,是日,大军屯于细柳营故地,太子代帝王大宴诸将于营中。

哟,得胜归,哈,居然是这酒!

尽管归心似箭,这都已到了京郊,陈子明恨不得紧着便往家里去,奈何天子赐宴,那是断然不能缺席的,当然了,以陈子明中级将领的身份,是怎么也挤不进中军大帐去的,也就只能是在侦骑营里跟一众同袍们厮混着,待得酒水一上,陈子明不由地便乐了,此无他,那酒赫然正是程府美酒产业的出品,很显然,这大半年来,程府的生意已然是完全做开了,身为股东之一,陈子明自是有理由好生乐呵上一把的。

“殿下有谕,宣:奉车都尉陈曦到中军帐觐见。”

天子赐宴,酒固然是好酒,至于菜肴么,其实真不咋地,就是大块大块的猪肉、牛肉啥的,这大半年来,陈子明吃肉早就吃得腻味透了,对这么些玩意儿,实在无爱得很,也就只是凑合着用上几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侦骑营众弟兄们一边畅饮着,一边瞎扯着,气氛倒是融洽得很,正自喝得兴起处,却见帐外行进了几个人来,当先一名宦官面带嫌恶地环视了一下诸般人等,拖腔拖调地便宣了太子的口谕。

“末将遵谕。”

一听是太子有召,陈子明不由地便是一愣,没旁的,就他眼下这等身份,似乎不够资格去见太子,再说了,他与太子素昧平生,也没啥交情可言,此时召见,显然别有蹊跷,在陈子明想来,拉拢的意味当真浓烈得可以,若是可能的话,陈子明压根儿就不想去见那位注定要被废黜的主儿,只是这当口上,却是容不得他陈子明推脱不去的,也就只能是恭谨地应了一声。

“陈都尉,请罢。”

前来传口谕的宦官很是不屑地瞥了陈子明一眼,一甩拂尘,两手指似乎有意无意地搓动了几下,摆明了就是在索贿。

尼玛的,真是什么人养的什么鸟,看这厮的德性便可知那位主儿不成器到了何等模样!

那名宦官的小动作是如此的不加掩饰,陈子明又不是瞎子,怎可能会看不到,心中当真歪腻得够呛,本来就对太子不甚感冒了的,这一下恶感顿时便更浓了无数。

“有劳公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