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2章 内朝三老(2 / 2)

策行三国 庄不周 1627 字 2021-05-12

蔡邕听了,哈哈一笑。“那你们说说,这枢密院祭酒会是谁?不会真由大王自任吧,他也忙不过来。还有,国是院的第一任祭酒会是谁?杨文先,还是黄公琰?我看最近黄公琰很活跃啊,大有志在必得之意。”

“都有可能,但也都不好说。杨公德高望重,身份又尊贵,担任国是院祭酒当然没问题,可是他自己愿不愿意,就不好说了。至于黄公琰,他的确很适合,能和他竞争的人不多,只是他为人刚直,讨厌他的人也不少,大王怕是也有顾虑呢。”

正说着,周峻快步走了进来,在阶下拱手施礼,汇报了一个消息,吴王派人来传诏,说朱儁到了建业,他要设宴接风,请周瑜前去做陪。如果蔡邕、蔡琰有空,也请一并出席。

蔡邕与周瑜互相看看,相视而笑。他们知道,第一任枢密院祭酒的人选定了。

——

随着朱儁到达建业,内朝三院的人选渐渐浮出水面。

枢密院首席长官称使,首任枢密使由朱儁担任。作为汉末与皇甫嵩、卢植齐名,而且又是硕果仅存的老一代名将,朱儁担任枢密使实至名归,无人敢有异议,就连原本希望能再进一步的郭嘉都心平气和的接受了。朱儁是会稽人,他出任枢密使让会稽人欣喜若狂,扬眉吐气。

吴郡人对此不屑一顾。你们这些会稽鸡得意之前,能不能看看国号是啥。

翰林院首席长官称大学士,首任大学士由蔡邕担任。作为海内最知名的通儒,蔡邕担任首任大学士同样无人质疑。他刚刚完成的史书《襄阳汉纪》虽然名义上只是一部草稿,而且是私家著史,却已经获得了无数人的交口称赞。比史书更让人称道的是他对学术的不断追求。他对这部史书并不满意,古稀之年还在修改,打算再接再励,再写一部新汉纪,从目前披露出的几篇文章来看,这部史书水平更高,史观、史论都让人耳目一新,有机会超过班固,直追司马迁的《太史公书》,成为新时代的史书标准。

国是院首席长官称大长老,以合国是院皆是老臣之实。首任大长老由黄琬担任。据说原本杨彪是最佳人选,但杨彪婉辞,并推荐黄琬出任,吴王从善如流,接受了杨彪的推荐,请黄琬出任大长老。

与朱儁出任枢密使、蔡邕出任大学士不同,黄琬这个大长老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原因很复杂,大致可分为表里两种,表是黄琬没有在吴国任职的经验,而且是个降臣,他能不能理解吴国的新政,很多人表示怀疑。里是黄琬是新出的官员考核体系制定者,他将他祖父黄琼初创的考功四科发扬光大,制定了很多细则,让各级官员很不适合,招致了不少怨言。

虽然不服的人不少,但也没人能推出一个更合适的人选。国是院有个硬性标准,必须是五十以上的致仕官员,致仕前官至二千石。换句话说,进了国是院就不会再出任实权职位,别说吴国眼下没有这么多的老臣,就算有,也没人愿意进国是院,他们还想再做几年有实权的官,为大吴发光发热呢。

闹腾了几天之后,大家也都渐渐接受了事实。除夕夜的新年大飨时,朱儁、蔡邕、黄琬就坐了孙策身边,接受众臣恭贺。杨彪虽然辞掉了首任大长老的荣誉,甚至没有来建业,但孙策还是给了他一个荣誉席位,由袁夫人代替,与朱儁三老坐在了一起。

宴会上,孙策正式宣布,从明日起不再使用长安朝廷的年号,改用吴国自己的纪年,即大吴六年。

众人心知肚明,这是与长安朝廷分割,准备建国的铺垫,孙吴建国已经正式提上日程,当即山呼万岁。听到这潮水般的呼声,朱儁、蔡邕、黄琬三人虽然早有心理准备,还是有些心酸。那个他们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大汉王朝从现在开始就要成为历史了,剩下的时间不过是如何退场而已。

虽然很多官职还没有敲定,但文武大臣的座次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明眼人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郭嘉和周瑜并肩坐在了朱儁的身后,他们是枢密院的军师和将领的代表。坐在蔡邕身后的两人却是徐岳和黄承彦,一个是务虚的代表,一个是务实的代表,同时也表明了孙策对学术的态度。

坐在黄琬身后的两人却有些面生,很多人没认出来,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一个是张勋,一个是于吉。张勋原本在江南屯田,年纪大了,刚刚致仕。他这几年屯田对安定荆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安置关中流民功劳不小。于吉则是有名的活神仙,在中原四处传道治病,在建安三年的大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普通百姓中有不小的影响。

看到这两人,不少世家代表心里都有点打鼓。很显然,孙策请这两个人坐在黄琬身后,就是要向所有人表明两点:一是土地问题不能讨价还价,二是普通百姓是新朝最关心的人群,违背这两点的都有害国家大事,都是和新朝作对,绝不容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