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7章神皇符篆火廷已经是倾剿匪而动,他们中廷的所有神帝强都几乎到了五行宝城。
刚刚进入了火世分廷的‘廷君’丁兆祥和一众火廷大强者就收到一个令他们更忌惮的消息,水世分廷小廷君癸辰月在金世分廷与神王级的枢务使陆离论道九日,今日出关,癸辰月浑身上下弥散着浓烈的‘皇者之息’。
“什么?癸辰月晋升半步神皇了?”
这对火廷来说是个非常不好的消息,一向以来都因为火被水克,所以火廷对水廷一直是暗通款曲的,五行极眼的火眼就在水廷控制之下,他们能从火眼中汲取到最精华的火之神源,当然,量虽甚微,可的确是对火廷更大的危胁,也如同火廷控制着金眼一样,等于掌握了克制金廷的制胜法宝。
五廷之间关系非常复杂,明合的未必没有暗裂,如今水廷小廷君癸辰月如此与金廷互动,叫火廷心下更是难安。
若有水廷鼎助金廷的话,火廷就丝毫没有了任何的优势,尤其癸辰月在与金世分廷那个人论道九日后突破至半皇高度,那他们之间会是怎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摆明了要癸辰月回水廷另立一势啊。
半皇的水作强者,绝对是火修们的噩梦,没有一个能对抗此女的了。
火廷两大半皇的脸色是也是极度阴沉,他们互视了一眼,看来有些形势真要准备改变了,不然火廷危矣!
丁兆氏执掌火廷的时代要结束了吗?丁兆祥对此产生了深深的危机之感,本来他悄悄派去联络水廷癸辰心的人也没有见到癸辰心,居然被拒于门外,这个女人的心变的真快啊,怕是也要对火廷落井下石了吧?
倾巢而至的火廷一众强者,是准备与金世分廷再谈一谈,甚至威胁压迫,只要叫他们交还两件半绝品,这个计划中有水廷在背后推波助澜才好使,谁知水廷的癸辰心压根不靠谱,这女人收了巨大的私益,翻脸就不认人了,气的丁兆祥想一剑劈碎这个无耻之人。
完了,水廷癸辰心的离心,使丁兆祥最后的强势心态崩溃,尤其金世分廷与癸辰月的姿态,等于告诉世人,我们金水两廷进入蜜月期合作,哪怕癸辰心不怎么支持金廷,癸辰月这个新晋升的半步神皇也会支持金廷,这就够了,一尊半步神皇的态度影响至大,她完全凭的是实力,可不象癸辰心倚仗着她的姿本合纵联合,搞个不好被癸辰月取代了‘廷君’之位也不是没可能。
实际上癸辰月的起点比当初的八公主更高,因为她的境界就高,本身就是神帝巅峰境了,又被陆离培养了九日,谁知道传授了她多少三千大道,可以预见的是,癸辰月绝对有了颠覆水廷枢权的资本和实力,她不掩饰皇息外露就是一种强势姿态。
大约和陆离交流了九日,使癸辰月的心态又发生了巨大转变吧。
……
……
丙离氏的丙离康正是火廷另一大族的代表,他便是两尊半步神皇之一,火廷长老会太上大长老巅顶强者之一,与另一尊半步神皇丁兆氏的丁兆峰合称火世二佬,丁火为阴,丙火为阳,丙离康性格火爆,但粗中有细,谁当他是个粗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之前被老仆庚至阳扫乱的火世分廷大殿已经修复,此时一众火廷强者云集满殿。
丙离康阖目垂眼,一付不过问诸事的心态,此次倾巢而来的强者有一半是他的人,十六殿君有六七位是追随他的,四大府君中执掌战事的‘天战府君’是他的胞弟丙离玄。
在获知了金廷与水廷癸辰月的关系暧昧之后,丙离康的态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
丁兆祥这个廷君有一种末路的感受。
廷议未开之前,殿中气氛已经压抑到了极点。
丙离玄以‘天战府君’之姿首先就发了难,“眼下不是考虑要追回半绝品神器的事了,如果我们火廷不更弦易张,只怕与金世分廷的谈判不会有丝毫进益,丁兆原丁兆阳惹得祸,不应该由整个火廷来承担……”
这个发言,就是要丁兆祥让出廷君大位了,和明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更弦易张的意思就是换个让金世看着顺眼的新廷君来主导谈判,至于什么谈判结果,根本就不考虑,首先要稳住金廷是肯定的,那么两件半绝品神器还需要追回吗?能追回吗?谁都知道不太可能了,除非火廷下决心与金廷掀起全面决战,但是火廷中世豪之族众多,丁兆氏代表不了所有人的,十六殿君就代表十六大氏族势力的,他们中有几个想与现在的金廷开战的?
随着天战府君丙离玄的开口,诸殿君纷纷表态支持‘更弦易张’。
丁兆祥的叔祖丁兆峰都脸绿了,完了,丁兆氏执廷的时代到头了,本来这些人的心就不齐,一到宝城收到了一个癸辰月晋升半步神皇的消息又与金世分廷那人有关,顿时就打破了火廷诸强者最后一丝强撑的心态。
而蓄势待发的丙离氏也终于找到了一举推翻丁兆氏的亿载良机。
哪怕丁兆氏还有一位已经上了神天的神皇,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神皇又不能真正降临下来替他们撑腰?就算降下一道神谕符篆也是极难的吧?而且神皇未必有精力或时间为这么一件事去浪费他的宝贵精力。
殿君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谏言,丙离玄只负责引出话头,剩下的就是诸殿君的事了,他和胞兄只需要坐待丁兆氏的表态。
丁兆祥突然哈哈大笑,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了他,以为廷君受了剌激得了失心疯?
“想要借此颠覆丁兆氏对火廷的统治吗?你们真是想多了,看看这是什么?”陡然之间,丁兆祥祭出一道皇息浩瀚的符篆出来,凛凛皇威震的分廷在殿几乎崩塌,只见那符篆上隐隐可见一尊神皇武帝的极尊形态,弥散出来的霸绝气势足以压垮苍穹。
“啊……神皇符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