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四万义军(2 / 2)

用两千头牛拉着的兵车直冲敌阵,随后以步骑掩杀,岂不是手到擒来

这就是房琯的天才构想。

事与愿违的是,安守忠并没有乖乖站在那里被老牛冲。

他命士兵以刀击盾,大声鼓噪,以恫吓牛车使其缓速。

随即命轻骑接近往牛车阵中抛掷火把,一时间牛车阵大乱,惊慌的牛群反而开始倒冲唐军自相践踏。

安守忠抓住机会率军冲杀,仅仅耗费半天就彻底击垮了四万唐军。

作为策应的南军在一天后进入战场,此时安守忠携大胜之势打的唐军难以还手。

南军的主帅杨希文倒也干脆,眼见打不过就直接投降了。

至此,房琯一仗直接废掉了李亨东拼西凑起来的家底,导致李亨为了平叛不得不求助于回纥。

陈涛斜又名陈陶,路过此地打算去投奔唐肃宗的杜甫也被叛军顺手抓了。

后来杜甫写了悲陈陶哀叹此战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孟冬十郡良家子”杜如晦感觉手上的笔竟也如此沉重。

他曾以为大唐这百年极盛之世,应是轰轰烈烈的垮塌的。

但没想到是皇帝昏庸,奸相误国,逆贼贪鄙。

而到了这时候,这盛唐的最后一点家底,被一个只会夸夸其谈之辈补了一刀。

河西陇右安西三镇,十三万戍边精卒,本应该威慑百国,横行边疆的大唐武士。

被潼关的一纸强令,被陈涛斜的复古战法,彻底毁灭殆尽。

应是最为精锐的戍边三镇兵马,死的毫无尊严。

“死狗辈何足付大事”侯君集忍不住了直抒胸臆。

他可没忘记这安西节度镇位于高昌,而灭高昌是谁的功绩

当然是他侯君集靠着陛下的远见决定攻下的

如此算来安西多少跟他也是有点渊源的,结果这能作为进攻中亚桥头堡的劲卒,就这么没了

臣子们群情激奋,与之相比李世民似乎反而冷静的过分了。

“不足成事之辈”

这是李世民的评价。

魏征跟风道

“何止不足成事若其尚有自知,当自缢以留颜面”

李世民瞧过来,幽幽道

“朕说的是这肃宗。”

魏征哑然。

随即李世民扭头看向前方

“这肃宗,亦乃志大才疏之辈,倒是与这房琯惺惺相惜。”

魏征暂时更不敢说什么了,虽然心里觉得陛下说的真没错。

而且李世民的思考更加高屋建瓴

“这支兵马一去,肃宗再无凭依,而大唐节镇唯留”

“郭子仪李光弼所率的河东兵马”

随即恍然

“难怪这肃宗要去借助回纥之手。”

“可”

李世民来回踱步敲敲脑袋

“可回纥为什么要帮肃宗而不襄助安禄山呢”

“挟天子以令天下乎”

杜如晦看不下去这愈发可怕的猜测,出声道

“或者回纥亦念大唐之威”

李世民一笑

“克明,此辈可畏大唐兵威。”

“难怀大唐仁德。”

在颉利可汗身上,在以往所有被打败的对手身上,李世民对这条道理看的分外清楚。

“这杜工部真乃命运多舛”

孔明为自己这个朋友担心。

嗯他通过光幕去看数百年后的杜工部。

而这杜甫在数百年后游览成都古迹凭吊他。

不能见面,实属遗憾。

刘备对这位诗人也很有共鸣。

“且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比起这房琯,胜之千百倍。”

身居工部高位而能知民生疾苦,这是刘备最为佩服的地方。

而对于房琯,徐庶感觉真是没眼看。

“全赖此刻舟求剑之辈,反倒成就叛军虚名”

对于房琯的飞快升迁,他并不觉得羡慕,只觉得这是大唐百姓身上的又一重灾难。

赵云在旁边算了一算

“此役之后,大唐官军之兵力与叛军人马仿佛,且略少之。”

“且叛军占据这唐之两京,乃大唐官军所必救,叛军官军,攻守之势易也。”

而且光幕的随口一提,赵云感觉怎么眼熟呢

无力平叛,求助胡人,胡人胜则尾大不掉,胡人败定拿这肃宗撒气。

这安史之乱,愈发扑朔迷离了。

这大唐让赵云怎么看都感觉一副死相。

如何能再绵延百年国祚的

香积寺的前奏。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