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虽然第一次海底电缆铺设未能成功,但也有很多收获,最起码证明了电缆在海底环境下的通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在随后的几个月,参与实验的学者和专家们对船上的放缆机进行了大幅改善和优化,以避免线缆在输出时再次出现断裂状况。
当年九月,建业至小门岛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并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信息传输也保持了既有的清晰和稳定。
泰平二十四年(1728年),齐国开始铺设距离更长的海底电缆,这次实验的目标选定为南都(今墨尔本)和南屿郡(今塔斯马尼亚岛),铺设距离为二百七十多公里,而且还是在风高浪急的南屿海峡(今巴斯海峡)之中。
此次海底电缆的铺设工作采取的是两艘施工船对向作业,同时出发驶向预定的中间地带,到达后由技术专家和工人将电缆连接好,然后两船分别向南都和南屿郡出发铺设电缆。
当时正在南屿郡休养的泰平帝对此非常期待,甚至还让自己的侍从官拟定了一份祝贺电文,待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后,便会在第一时间向南都传送。
然而,驶往预定汇合点的第二天,从南都出发的那艘施工船遭遇了一场巨大的风暴。它本是一艘装备精良、经受过海洋和战争各种考验的齐国海军风帆主力战舰,但由于这次任务进行了改装,这艘退役的舰船差点在狂风巨浪中沉入海底。许多船员受伤,船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好不容易赶到预定的汇合点,却发现数千圈宝贵的电缆受到了严重的毁损,有的电缆乱成一团,有的电缆的保护层被磨破、划破。
一次精心准备的海底电缆铺设计划却被糟糕的天气意外打断,让两边期待电报连通的人们沮丧不已,更让准备传送世界上第一条跨海电报信息的泰平帝也大失所望。
是年十一月,太子监国坠马薨逝,引发了帝国数十年来最大的政治危机,泰平帝遂携皇太孙匆匆匆匆赶往长安主持帝国政务,稳定朝局。
而南都至南屿郡的第二次海底电缆铺设工作也于此时重新展开,在没有官员和民众的关注下,两艘施工船再次相对驶向预设地点。
11月29日,两艘船尾对尾连接好电缆,没有仪式,没有欢呼,在所有人都沉默以对的气氛下开始向海里铺设电缆。
两艘船各自铺设了一百三十多公里的电缆后,分别到达了南都城和南屿郡的信宜(今塔斯马尼亚史密斯顿)小镇,但海岸边并没有热情迎接的人群,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长安城的局势演变,这么一次伟大壮举就如此无声无息的完成了。
经过数日的连续信号传输,南都和信宜皆能准确无误的收到对方发来的信息,由此证明在海况恶劣的海域,电缆仍旧能正常工作。
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铺设距离更长、海况更为复杂的海底电缆了,未来世界信息的瞬间传输将得以完美实现,神话传说中的顺风耳亦将成为现实。
齐国又将开启一个新的科技历史篇章。
然而,就在呼唤声还未结束之际,南都至信宜的电缆传送信号却突然变得混乱不清,无法辨认。
12月15日以后,南屿海峡两岸再也没有传来任何一条清晰的电讯号。
这真是见了鬼了!
为了保证海底电缆传输信号的稳定,所需要电缆必须非常结实,不能断裂,但同时,又必须非常柔软,否则很难铺设。另一方面,它的工艺必须十分精密,否则,一点点瑕疵就可能导致电信号的不稳定和中断,其技术要求比陆地上的电报线缆高多了。
既然海底电缆铺设成功,而信号传输却出现了问题,那么一定是线缆的生产制造存在瑕疵。
当然,也有可能线缆的保护层出现了破损,以至于影响了信号的清晰程度。
于是,不甘心的电报专家和学者们重新委托线缆工厂生产一批质量要求更为严格的电缆,准备重新铺设海底电报线缆。
但作为项目主持人身份的皇家科学院却因为皇帝继统、皇室基金多位主事人变动等多种原因,迟迟不能获得专项拨款而无法推进海底电缆的再次铺设工作,使得这项工程暂时搁置下来。
永隆元年(1730年)七月,帝国皇帝登基大典结束后,皇室和政府的一切事务皆回归正常,皇家科学院在获得大量拨款后,随即恢复了海底电缆的实验铺设工作。
9月,一条新的海底电缆重新在南都和信宜两地铺设完成,并且经受了数月的考验,获得了预期的成功。
在今年3月至5月,汉洲本土分别连通威远岛和宣化岛的海底电缆也相继铺设完成,使得帝国的政令和信息首次直接瞬时通达海外领地,这意味着帝国对边远领土将实现更为有效的统治和管控。
而就在“延锋号”客轮驶离广宁海峡,进入浩瀚的北海(今帝汶海),朝汉洲本土行发时,数艘海底电缆施工船正在印度洋东南海域相向而行,准备铺设一条黔州昌宁(今南非德班市)至汉洲本土桂州(今澳洲珀斯市)的海底电报线缆,从而将那片充满黄金和钻石的海外领地与本土紧密连接,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齐国人正在将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