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 / 1)

看看眼前的这位把所有的责任,都一人扛了下来的韩垓,李恪的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心理。想说几句安慰他的话,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最后只是走上前去伸出双手把他搀扶了起来,说道:“此番洪水肆虐,乃是天灾,你已经尽了力就不要太过于自责。需知人力终究有限,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能够做到的也就只有妥善的安顿好灾民,使得他们能够有饭吃、有屋住,洪水过后能够有种子播种。本王此次前来,就是代表朝廷来赈灾的。你只要能够把善后的事情做好,不要令治下的百姓忍饥挨冻,就是一个好官了。”

看到这位辽王殿下如此的明事理,韩垓心中不免感动。“下官一定不会令朝廷和辽王殿下失望的,只要下关还有一口气在,就决不让治下的百姓有一人挨饿受冻。……不知此次朝廷赈灾,会有哪些具体措施?下关也好做好相应的安排。”

“朝廷这一次只是准备了粮食以及粮种。其他的就要靠你们这些地方官员想办法了。你尽快拟定出一份奏表上来,说明一下具体有多少人受灾,需要赈济多少粮食,我好按照表上所奏给你调拨粮食以及粮种。此次受灾面积遍及整个江南,朝廷可以调拨的粮食可能会比较紧张,你这里只是本王所到的第一站,所以你一定要精打细算,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以免到最后本王所到之处无粮可赈。”

“殿下尽管放心,下官一定会仔细核对,绝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另外,岳州城内的粮仓,大多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此次洪灾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而且至今都是满仓,只要朝廷允许开仓放粮,基本上可以满足百姓所需。如有不够,下官再行上表请奏。”

李恪在岳州城内停留了一日,第二日一早便乘船前往潭州(长沙)。潭州位于洞庭湖南面,属于山地、丘陵地带为主,平原地带所占比例仅为二成左右,由于地势相对较高,所以这一次的洪水对于当地的影响要比岳州小得多。李恪抵达潭州之时,洪水已经退去,在当地官员的引领之下,当地百姓已经恢复播种。见到这里的情况良好,李恪也就没有多做停留,仅仅在城中留宿一晚,第二天便乘船离开。

在岳州没有再做停留,直接乘船前往沔州以及鄂州。唐时武汉被长江一分为二,长江西北的汉阳以及汉口地区为沔州,隶属于淮南道;长江东南方的武昌地区为鄂州隶属于江南道,两州隔江而望不过相距十余里。

坐落于长江两岸的沔州和鄂州同处江汉平原之上,这两地地势平坦、低洼,尤其是位于江南岸的鄂州,自古以来长江的多次改道,使得这里形成大大小小的众多湖泊,洪水一泛滥,自鄂州向东十几个县顿时成为一片泽国。

不得不说大唐贞观年间的地方官员,多为清廉且有能力之辈,洪水过后,便立即开展抗洪救灾行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各项救助行动就基本上全面的展开。等到李恪来到之时,只需把当地官府开仓放赈后,不足的部分给补足即可。

由于鄂州境内的诸多湖泊吸纳了大量的长江决堤之水,再加上下游的赣江流域降水并不是很严重,长江水在倒灌进鄱阳湖被再次分流之后,一直到升州也就是南京一带,都没有再次发生溃堤。

升州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越王勾践破吴后,令范蠡于秦淮河畔建“越城”。三国时期,孙权定都于此并更名建业,后西晋灭吴更名建康。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又先后在此定都,故而被称之为“六朝古都”。唐初,杜伏威、辅公祏先归顺大唐,后又独立并在健康定都。被剿灭以后,改名为升州。隋唐以前,六朝在此定都,使得这里的人口一度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且经济发达,文化昌盛。隋末唐初,宇文化及在此弑杀隋炀帝杨广后篡位,兵败身亡后这里又先后几度易手各路起义军之手,随之开始衰败,贞观年间这里虽然又渐有起色,却难以恢复往日辉煌。

自江州(九江)至升州之间,并未发生大的洪水决堤情况,只不过是因为六七月份暴雨连连,地里积水过深,从而造成了当地粮食的大幅减产,比起岳州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这里的百姓只是收入大幅降低,至少还没有造成大幅度的人员伤亡,这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和鄂州一样,早在李恪到来之前,当地官员已经着手灾后重建的工作。李恪到来之时,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基本完工,只要朝廷可以免去明年夏季的税收,甚至不需要朝廷发放赈济粮款,就已经完美的解决掉一切的灾情问题。

由于连日来的赶路,李明达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在询问过升州刺史之后,了解到江浙一带也并未发生大洪水,以及河水溃堤的重大灾情之后,李恪决定暂时在升州城内休息两日。自从离开襄阳以后,就在不停地奔波赶路,近两个月的时间下来,别说身体不好的李明达,就连身体强壮的李恪也觉得有些疲倦。李恪觉得江南各州的官员对于今夏的洪涝灾害,向朝廷所上的奏章,说得过于严重,实际情况则要远远地好于奏章中所说的。如果仅仅是目前看到情况来看,此次江南之行实在是没有必要前来,至少是江州以东是完全没有这个必要的,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岳州,实打实的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