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走向统一 第四十七节(1 / 2)

商业三国 赤虎 2266 字 2021-04-26

第五章走向统一第四十七节

刘备接到信后,心中一阵阵悲苦,这个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横扫长江以南,所向无敌,没想到还是避免不了横死的宿命。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生命的关键时刻,命运的转折点只在于那做出决定的几秒钟。孙策的性格好强争胜,自持武力、喜好游猎的他的行踪落在有心人的眼里,伏击便轻而易举。他在出行打猎的途中,被江南豪族许贡的门客伏击。此前,他为了铲除豪族势力,以叛乱的名义查抄了许贡的家财,斩杀了许贡本人。

孙策作为三国时代最有势力的几个割据者之一,他的阵亡必然引起天下割据的变更。青州来急信求援,正是因为事关重大,众人不敢做主。

刘备放下信件,恋恋不舍的看了看田野中的风景:“此事重大,看来我不得不回青州了。叫田丰来,布置一下。”

田丰领命而来,刘备介绍完情况,叮嘱道:“这些满身刺青的倭子没什么好打的,但是倭国山林茂密,野生动物丰富,仅仅毁坏他们的农田,不见得会让他们穷困。如果我军发散兵力,搜普倭人,有可能战事旷日持久。

今年的正规战到此为止,告诉参战的各级将领,春耕过后,立即带领自己的护卫兵,在倭国跑马圈地,每位将领依据功勋大小,给与的跑马圈地时间不同,在规定的时间内,任何将领只要圈了完整的土地,圈多少是多少,全算他们的领地。嘿嘿,谁若贪心不足,在规定的时间里头,跑马走了单线,或者未圈上完整的土地,那么给与他们的赏赐,就算作废。此外,立刻在倭国岛内搜寻各种植物种子,其中,尤其是稻谷的种子,必须源源不断送往青州,还有其他任何特异的花种植物都必须选送几分,让我鉴别。”

田丰郑重点头,在他想来倭国矿藏贫乏,要想开发倭国就必须在农作物上想方设法。

田丰所不知道的是,世界上80%的财富都在随着植物而流动,最早的航海起始于香料贸易,而后是甘蔗(糖业)贸易、茶叶贸易、烟草贸易、棉花贸易、鸦片(罂粟)贸易,到了近代,则是橡胶贸易。

日本的稻谷种植技术,一直高于大汉的中原地带,即使到了后来20世纪,日本稻米与泰国香米也是世界上最大宗的农产品贸易,而日本稻米的质量甚至优于泰国香米。

历来战争的掠夺,最优先的是掠夺植物,其次才是奴隶。青州禁止蓄奴,所以,掠夺日本的特色经济植物,摧毁日本的经济基础,就成了刘备的此次战争的主要**。

“杀不尽的倭奴嘛,由九州岛选派官员来此统领。顺便统治韩国百姓一声,凡来此地种植者,谁种谁收,各方领主只是庇护者,只向庶民收纳什一税(10%的税),其余收入全归自己支配。一定记住,先把他们骗来再说,等他们扎下根来,我们的农庄就会有产出了。”刘备偷乐着说。

田丰哼哼唧唧、扭捏着问:“主公,我虽然有了西河领地,可是此次参与倭国征伐,总算有些许微功,跑马圈地,我能不能算一份?”

刘备爽快地回答:“当然。”

田丰继续问:“那是不是要给主公留下一片土地?免得土地全部被圈占了。”

刘备点头:“对马海峡那块地,我甚满意,面朝韩国,连通辽东,今后必然是大有发展之地,把那片地给我留下。此外,海峡中的对马岛让张辽等参战将领分了吧。”

刘备瞥了一眼典韦,吩咐道:“典韦马上要跟我回青州,参与不了圈地,把对马岛割一半给他……”

千头万绪,刘备在畿内地区仍滞留了五日,处理完杂事后,才动身回青州,刘备一走,跑马圈地开始。可惜,由于主持工作的田丰本身也参与了圈地行动,这跑马圈地最终的结果是:功勋将领们拿来地图,在上面勾勾划划,没有跑马,就完成了圈地行动。刘备最后获知这一消息,只好无奈的说:“看来,主持工作的人实行回避法,实在是必不可少啊。”随即一项新的法案出台了,这就是回避法案。

3月22日,春分,刘备抵达青州,龙口港岸上迎接的除了各级官员之外,还有等待再次南下的大教宗尹东,等到与各级官员略略打过招呼以后,尹东钻进了刘备的马车,结伴而回广饶。

车上,尹东向刘备介绍了青州正在开始的争论,刘备喃喃自语道:“地心学说、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这一争论本来应该在清代末期发生,现在就发生了,好啊!这说明我们把中华文明的进程至少提前了一千六百年。

汉代是思想禁锢最少的时候,也许这时候争论会取得比一千六百年后进行争论效果更佳,至少,我们对世界的解释,不再沿用易经五行学说,科技会获得无束缚发展的机遇,让他们争去吧,真理越辩越明,不是吗?”

尹东解释道:“最重要的是,逻辑推理学理论是一切科技之母,在这次辩论中,大家逐渐接受了逻辑推理学说,从此之后,观点的争论将不再是泼妇骂街式的相互骂娘,这才是文明的一大进步。我们把文明的进程拨快了不止一千六百年,甚至可以说,拨快了一千八百年。想到这一切,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刘备面带笑容,使劲拍着尹东的大腿,表示自己的赞赏,尹东嗷嗷叫着抗议道:“你这个人,一贯阴险、卑鄙,高兴起来都不拍自己的腿,我的腿也是肉做的,你的手劲这么重,干嘛。”

刘备毫不羞愧的收回了自己的熊掌,转移着话题:“去年,我从年头打到年尾,竟然没有问你在南方的情况,如何?现在问问,不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