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 革命风云起苍黄 八 求月票(1 / 2)

铁血大民国 投票推荐 2703 字 2021-04-23

“啊……敌袭!敌袭!”

“该死的,被偷袭了!”

“来人,快来人!”

一瞬间,曾经是英属印度第一堡垒的威廉堡内就枪声大作起来,守卫其中一座城门的卫兵只来得及用手中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打出几发子弹,就被化身成为战士的印度苦力给打死了。还有一些印度苦力则拿出木柄手榴弹朝摆放着大炮的阵地丢了过去,又有人抽出藏在牛车下面的长枪向城墙上的站岗的英印军射击,还有一些苦力手脚麻利的将牛车上剩下的一包包面粉垒成了工事,还将迅速组装起了一架水冷式机关枪!

“见鬼,这些家伙都是被裁撤的印度教士兵和穆斯林士兵!”一看到这些训练有素的暴徒,李斯特上校就在心里面诅咒起陆军部的那帮笨蛋来了。缴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械是对的,但把他们赶出军营就是大错特错了。

印度起义军的机关枪刚刚架好,一队锡克族士兵就已经反应过来,抄着步枪在英**官的指挥下发起了反击!不过冲在最前面的几个锡克族士兵很快被打倒在地,剩下的人知道不能冒着机关枪冲锋,只好纷纷卧倒在地,用手中的步枪同起义军对射。

观战的李斯特上校咬着牙吼道:“那扇位于威廉堡正东的城门可必须夺回,要不然起义军的后续部队一到,威廉堡可就守不住了!”

“上校!这是一座棱堡!”那名矮胖的少校突然提醒道。“应该立即派人通过地道上角堡去防守,敌人就算占了一座城门也没有那么容易打进来!”

在现代火炮出现之前。棱堡大概是让所有军事家们最头疼的进攻目标了,而这座威廉堡既然号称英属印度第一城堡,自然是异常坚固。在棱堡的主堡垒外还有八个称为角堡的小堡垒。在角堡外面还有壕沟。现在主堡垒的的一扇城门被起义军攻占,但是只要在两座靠近那扇城门的四号和五号角堡上架起机关枪,就可以用交叉火力封锁进出城门的通道。没有了援兵,这些偷袭的起义军早晚都会被消灭干净的。

李斯特上校很快就下达了部队进入角堡的命令,一队队士兵通过城堡的地道上了威廉堡的八座角堡中的五座(另外三座靠近胡格利河)。但是随即响起的炮声让威廉堡内的英印军官兵如坠深渊。起义军竟然还有大炮!而且这些炮弹打得也准。眼看着四号和五号角堡上被炸得火花四溅,烟尘斗乱。不时有残破的肢体和武器碎片被炸裂开来,四下乱飞。

而威廉堡内的榴弹炮阵地却因为刚刚被手榴弹炸过一遍。现在又处于偷袭义军和威廉堡守军交火的火线之上,因此根本无法开炮反击。

炮击的硝烟还没有散开,数以千计狂热的印度起义军就从威廉堡附近的树林中冲了出来。其中大部分起义军士兵都握着步枪,也有一些可能是自发加入的加尔各答市民,他们没有领到步枪,而是举着两个手榴弹就发起进攻。

“真主伟大……”一群来自印度西北的穆斯林士兵喊着宗教口号同呼喊着“甘地”的印度教士兵一起冲锋!在他们的前面。则是一个举着gcd红旗的印度gcd人。虽然冲锋的阵型很乱。几乎是乱哄哄的一拥而上,但是刚刚遭受过炮击的四号和五号角堡上的英印军官兵已经伤亡惨重,几架水冷式机关枪全都被摧毁,靠零星的步枪火力根本无法阻挡汹涌而来的起义军。起义军的大队人马很快从两座角堡中间穿过,好像潮水一样涌入了威廉堡,没有了堡垒的保护,不到2000名英印军官兵根本无法抵挡数倍之多的起义军,最后不是被俘就是阵亡。

等到鲁易、尼赫鲁和真纳在大群保镖的簇拥下踏入威廉堡时。战斗已经全部结束。虽然付出了上千人伤亡的代价,但是一面象征着印度独立的橙绿两色旗(橙色象征印度教。绿色象征穆斯林)高高飘扬在威廉堡上空,让所有人都感到这些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1924年5月11日,就在圣雄甘地遇刺后的第10天,印度加尔各答爆发武装起义,打响了第二次印度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

“委员长!委员长!印度革命爆发啦!”

汤山官邸深处的某间和式风格的“囚室”外响起了陈诚的声音,正趴在榻榻米上面享受着孙月薰提供的日式按摩服务的常大委员长知道,好端端的一个星期天又要泡汤了。他在孙美人儿的伺候下穿好衣服,盘腿坐下,说了声:“进来说话。”就看见日式拉门哗啦一下被拉了开来,门外的陈诚人还没有进来,就急匆匆地报告说:“委员长,今天上午,印度加尔各答爆发了武装起义!现在起义军已经控制了加尔各答全城。”

“谁领导的?”常瑞青从孙月薰手中接过一杯刚泡好的咖啡,抿了一口,淡淡地问。

“据说是印度gcd、印度国民大会党、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印度自治党等印度政治力量共同领导的!”

陈诚回答问题的时候,眼角却偷偷瞄着跪坐在常瑞青身边,满脸幸福笑容的孙月薰。心道:“也不知道自己这个主公和孙三小姐在玩什么?明明如胶似漆的爱侣,偏偏又弄出一个密室囚禁,而且无端被囚的孙三小姐似乎没有一点怨气,这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么……”

“印度gcd是浮在台面上的?”常瑞青呷了口咖啡,又问。

“是的,根据起义军发布的公告,印度gcd主席鲁易是印度临时政府主席,尼赫鲁是临时政府总理。真纳是副总理,印度自治党的钱德拉.鲍斯是陆军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