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刘表愚行,不过适得其反尔(1 / 2)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2304 字 4个月前

雕版印刷在印那种需要反复印成千上万本大批量书籍时,成本其实并不比活字印刷更高。

只是前期投入比较大,得把所有要印的书内容统统刻一遍,所以一般人做不了这种事情,而且启动阶段耗时很久。

活字的优势,主要在于启动迅速,有点儿新内容想印,几天就可以开工,不像雕版动辄要几个月准备期。所以在印需求量巨大的儒家十三经时,雕版就完全够用了。

而这些缺点,随着刘备诸葛亮以地方诸侯的官方力量投入印刷业时,就全部可以弥补掉了。他们有钱,不怕初始资金投入大、回本慢。也不在乎什么时候能雕完。

如今这项技术才刚实验出来两个多月,哪怕堆砌木匠人数,也只刻完了一部十三经中字数极少的《尔雅》,以及小半部《毛诗》,可诸葛亮等得起,一点点往外放,哪怕花上几年时间,吸引荆州和北方读书人,也够用了。

司马徽和徐庶在大致估算了一下印书坊的工作效率后,就得出了这个结论。

而诸葛亮却并不满足于立刻结束参观行程,既然来都来了,他当然要充分展示肌肉,展示潜力,把细节巧思都解说给徐庶听:

“这雕版之法,看着简单,其实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智者当见微知著,防患未然。比如好不容易刻了一块版,或许印刷数百卷之后,有些字就会磨损。如果不加预防,直接整块版废了,岂不可惜?”

雕版在印十三经时,唯一还有一点相比于活字的明显劣势,就是将来磨损后替换比较麻烦。活字磨坏了一個字,只要换掉坏的那个字就行了。

雕版坏掉几个字后,却有可能要换整版。

但这些缺点,诸葛亮有诸葛瑾这个穿越者大哥帮他把关、提前预测提醒痛点,问题也就不大了。

哪怕司马徽徐庶这些外行人,暂时没看到其中门道,没问他,诸葛亮也要主动显摆。

徐庶一听,这个问题果然先见,他自己想了想,没想到解法,也就虚心求教:“既然预料到了这个问题,又当作何解呢?”

诸葛亮得意显摆道,如同一个钓了大鱼后在村里遛弯能遛空一油箱的村夫:“其实点透了也没什么难的,一是将来我们打算把版子再做小,现在一块大版印一整卷,动辄上千字,不够灵活。未来要缩到每页两三百字,纸张也要裁小,慢慢磨合出一个综合来说最高效的尺寸。

而且我在在首次雕版时,就要求工匠们选硬一些、耐磨一些的木料,同时把字痕刻得更深一些,普遍要确保笔画凸出于背板两分(大约四毫米)。

字迹凸出得高,就能多磨损几次。印个几百次后,如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字迹被磨损了,还可以用砂纸把其他磨损少的字统一打磨一下,确保所有字再次回到差不多凸出高度的状态,就可以再印几百次了。

最后实在不行,还能把个别磨损特别严重的字单独挖掉,再雕一块一样大小的单字方木块塞进缺口补上、黏合,总之就是尽量用低成本手法修复延长雕版的耐久度。”

诸葛亮一边解说,一边带着司马徽徐庶一道道工序实地观摩过去,工坊中也确实有两三个木匠正在执行修复的工作,把偶尔出现磨损缺字错字的版子重新补好。

徐庶一开始浮光掠影而观,并不觉得这些木匠的工作有多难。听完解说后,得知这些雕刻的木头都比较硬,他也忍不住拿起一片木牍细看,用手掰了一掰。

最后,又拿出自己原先的佩剑,在木牍上用力划了一道,感受刻凿的难度,这才微微失色:

“这些木头果然挺硬的,那些匠人为何能运刀如飞,难道武昌这边连木匠的刻刀都特别精良么?”

诸葛亮再次被问到了得意处:“工匠们原本使用的刻刀,自然是不够锋利、难以雕刻硬木的。不过我这两个月本就在鄂县那边开凿大冶铁矿、革新用灌钢锻刀的工艺。

那边开矿冶铁炼钢的本意,是整军强兵,结果还没大规模量产刀枪,我倒是先让人用新法锻造打磨了一批木匠刻刀。

这些小刀需求量大,用钢材又不多。原先最费力的环节是砥砺打磨,用砺石一把把往复磨太慢了,我还为此琢磨了一种脚踩的磨刀砂轮,数息之间就能把钝了的刻刀重新磨砺——徐兄这边看。”

徐庶顺着诸葛亮手指的方向看去,墙角果然有一个磨刀匠在为木匠们提供配套服务。

那磨刀匠脚踩着一个类似自行车踏板的东西(当然徐庶并不知道自行车),踏板的轴很粗,上面套着一圈绷紧的皮带。皮带的另一端连在磨刀砂轮的轴上,那根轴很细。

如此依靠转轴的粗细比,就能实现类似于自行车链条齿轮组的变速效果,只是比自行车更容易打滑一些,不过问题不大。基本上脚踩一圈踏板,磨刀砂轮能转十几圈,用钝了的刻刀放上去稍微磨几秒就又能用了。

“这些才是整军强兵的正道,如此乱世,只靠文教吸引士人如何够?先生奇思妙想之多,实在令庶神往。”徐庶发自肺腑地感慨。

诸葛亮:“这有何难,过几日,就请徐兄去鄂县观摩一番,到时候,诸位也可根据各人所长,自择入仕之初的职责。”

旁边众人闻言,石韬立刻表示也要跟徐庶一起去多长长见识。

而司马徽、尹默、李仁这些纯学术型的人才,对兵器打造冶炼钢铁之类的事不感兴趣,便表示会留在武昌学宫这边,即日便展开工作。

诸葛亮自然也不会勉强,算是对这波人才先进行了一下分流。

……

三天之后,司马徽和尹默、李仁就初步适应了武昌这边的环境,司马徽就决定在武昌学宫开学收徒。

尹默、李仁本身学业也未彻底完成,就一边学习,一边帮恩师做些辅助性的打下手工作——类似于后世的在校研究生兼职助教。

学宫房子都才盖了两座,一切草创,还得从宣传、吸引求学者开始,估计今年腊月最后这十几天,也不会收到什么人。至少要明年上元节过后,才会走上正轨。

而徐庶和石韬,也在这几天被诸葛亮带着到处参观,一路来到了鄂县。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