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见肘——“帝都”级舰队航母(2 / 2)

帝国争霸 闪烁 3005 字 5个月前

拖到新历99年5月初,在几个主要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两艘航母正式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在正式交付之后,造船厂派了一支工程队伍进驻两艘航母,随时解决在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直到11月,最后一批造船厂的工程人员才从航母上撤离。此后又返回刺州造船厂进行最后的检修,到大战爆发之后才重新加入了战斗序列。严格说,到这个时候才算正式服役。

按照新出台的战舰命名规范,两艘航母分别被命名为“帝都”号与“陪京”号。

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25000吨

满载排水量:32500吨

总长:255米

水线长度:242米

型宽:28.8米

吃水:8.1米

定员:1980人

飞行甲板长:259.5米

飞行甲板宽:33.5米

动力

锅炉:8台燃油锅炉

主机:4台蒸汽轮机

功率:160000轴马力

推进:4轴4桨

航速:33.5节

续航力:12500海里/12节

武备

高射炮:16门130毫米/L40型(8×2),24门40毫米/L65型(6×4),30门25毫米/L70型(30×1)

载机

通常配置:一个舰载航空兵大队,下设三个战斗机中队、三个轰炸机中队、三个鱼雷机中队与一个用鱼雷机的侦查中队。

战斗机:25架(24+1)

俯冲轰炸机:25架(24+1)

鱼雷攻击机:29架(24+1+4)

总共79架

跟初始状态的“龙江”级比,“帝都”级最主要的改进,其实是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高压锅炉,大幅度减少了动力系统占用的空间,为其他设施与设备腾出了地方,比如能够装载更多的燃油。

这套动力系统同样让“帝都”级吃够苦头。

延迟交付,没能通过海军的验收,全都跟这套动力系统有关。

所幸的是,在修修补补大半年后,小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只要把输出功率控制在15万马力以内,就能够稳定运行。由此产生的最严重的影响,只是让最高航速降低一节。不管怎么看,32.5节的最高航速并不是不可接受,而且在实际操作当中,对正常作战使用几乎没有影响。

真正的变化其实发生在最不起眼,也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

舰体结构。

没错。

跟“龙江”级相比,简直是脱胎换骨。

“帝都”级是第一种完全放弃了装甲防护设计,准确说是传统防御思想的大型战舰,同时是第一种按照“战场生存理论”设计的,采用小分舱布局,强调“受损不沉”总体生存能力的航母。

说得直接一点,从设计开始,“帝都”级就不强调能扛住多大的炸弹,能顶住多少条鱼雷的连续打击,更别说挡住巨炮的穿甲弹,而是着重强调了,在遭到打击、甚至是重创之后不会沉没。

为此,“帝都”级几乎取消了所有的装甲。

在舰体的水下部位,虽然也有防鱼雷隔舱,但是跟传统的防鱼雷隔舱不同,其设计的核心思想是耗散鱼雷爆炸时产生的冲击,避免战舰的主体结构遭到破坏,以及尽量减少进水舱室的数量。

为此,舰体被分成大大小小的三千多个水密舱!

关键还有,除了锅炉舱、轮机舱与机库等没办法缩小的大型舱室,其他所有水密舱的尺寸都受到严格控制。也正是受此影响,总共设置了二十四座油库、十三座弹药库与五座危险物品仓库,还全在水线以下,均有完善的消防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确保储存在里面的燃油与弹药等物品的安全。

后来被舰船设计师奉为圣典的“一半与三分之一”定律,就是在此诞生的。

简单的说,战舰任何一舷有一半舱室进水,以及水线以下有三分之一舱室进水,都必须保证不沉。

这种走极端的设计,赋予了两艘航母极为顽强的生命力。

根据战后统计,“帝都”号与“陪京”号,被各国分别“击沉”了七次与六次。实际结果是,两航母多次遭受重创,多次被敌人当成已经战沉,可最终都坚持了下来,并且在修复之后重返战场。

为此,纽兰联邦的情报机构还一度认为帝国海军建造了十几艘“帝都”级。

“帝都”级也以“打不死的小强”而声名远扬。

只是,走极端的设计方法肯定有很多问题。

比如,航空作战能力不但没比“龙江”级提高,反而因为飞行甲板缩短十多米,而有明显的降低。在大战前期,特别是渡过开战初期的紧张时期后,两艘“帝都”级都把舰载机的数量控制在七十架作用,尽量不在飞行甲板上停放,提高飞行甲板的运作效率,更有效的发挥舰载机的战斗力。

还有,其糟糕的稳定性,导致很难像“龙江”级那样通过安装外飘甲板来增加高射炮的跑位。在整个战争期间,两艘“帝都”级的高射火力都略显不足,而且好几次被炸伤都与之有关。

如果能增加一万吨,哪怕是几千吨排水量,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正是如此,两艘“帝都”级下水舾装期间,帝国海军很爽快的取消了后继订单,责成南江舰船设计院跟刺州舰船设计院合作,在另外三家大型设计院的协助之下,开发下一代舰队航母。

这次,帝国海军不对吨位做限制。

限制的是造价。

简单的说,在“华城条约”与“伦泰条约”作废后,吨位就不再是设计战舰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了。

只是,随大战逼近,必须控制战舰的建造成本,也就是造价。

必须承认,“帝都”级不算完美,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受损不沉”的设计理念对航母、乃至对所有的战舰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怕几十年之后,各国舰船设计师依然将该设计理念当成金科玉律。

客观的说,“帝都”级并不算差。

跟同一时代的航母,比如狭夷海军的“苍隆”级,纽兰海军的“约城”级,这样的条约航母比较,“帝都”级不但不差,还有很多醒目的亮点。更何况,“帝都”级是唯一没有在大战中被击沉的条约航母。仅此一点就能够证明,“帝都”级在设计上确实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成功之处。

此外,做为新锐的舰队航母,在大战初期,特别是在“岭河”号战沉,“横江”号遭到重创之后,“帝都”号与“陪京”号撑起了帝国海军半边天,陪伴帝国海军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这两艘航母,绝对是帝国海军在大战中的功勋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