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汜水关下万人敌(1 / 2)

九月的骄阳,如同一个大火炉一样,炙烤着大地。

不过好在此时还处于小冰河时期,温度要普遍比后世低四五度左右,所以还勉强可以行军。

一路往北而去,被乱军屠杀过的邠州和泾州城中,竟然又有了人居住。

他们大多是四野山上的乡民,当占据这两州富庶之地的百姓被乱军杀光之后,他们就下山来占据了肥沃田土生存。

韩七娘子还在其中认出了一些幸存的原本乡邻,张昭则趁机招募了一些往凉州去。

不愿意去的,张昭便开始自说自话的任命他们为乡老里长和坊长等,暂时把基础的秩序和行政班子搭建了起来。

除了任命最基层官员外,张昭还给他们颁发了田契,承认了这些人对土地的占有权。

这样一来,就断绝了朝廷官员带着大户前来兼并土地的路子。

至于后来的朝廷官员和大户可能会不承认张昭颁布田契的有效性,或者采取强行收走土地的方式兼并,张昭更是无所谓的。

因为那样他又不会损失什么,反而让从他手中拿了田契的百姓更加憎恨朝廷官员。

等他下次进关中的时候,这些失去了土地的百姓,就会成为他最有力的支持者。

于是,张昭一路走,一路停,等到走到渭州的时候,张司空已经发出去了上百万亩土地的田契,十几万人从中受益,这些以后都会成为他的支持者。

等到了渭州,迎接张昭大军的,是满城的欢迎的人群,他们就像欢迎自己人一样,欢迎张昭和归义军。

嗯!也确实是自己人,因为归义军中,渭州子弟也有好几百人。

前段时间张昭干掉王镇将家的时候,最后也给自己留了一万多亩最好的地。

张昭直接就把这几百人中有功的,特别是有十几个拿到了勋策一转的有功之人,安排到了这一万多亩土地上。

但不是把土地分给他们,而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租户,只不过张昭的要的地租很低而已。

顺便张昭还任命了一个叫赵军的从九品上陪戎校尉,负责具体管理这些人。

另外张昭还请康福表奏了武果儿的兄长武鹰儿为渭州刺史,同时将武果儿等三十几个渭州大族的子弟带往了凉州。

以后不管是谁来做彰义军节度使,估计都很难摆脱张昭的阴影了。

在渭州修整了三日,大军继续向西,穿过弹筝峡,来到了原州。

而原州的情况,竟然比张昭想的要好很多。

刘再升不但稳稳守住了原州,还在原州率领一众留守的党项老弱修葺道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等张昭回来一看,原州一片欣欣向荣。

其实,李忠超并不是能彻底掌控原州的那个人,因为原州的党项,实际上是个部落聚合体。

李忠超父子不过是其中最大一支部落的豪酋,是推举出来的原州党项领袖而已。

有鉴于此,张昭在与刘再升长谈之后,刘再升也同意继续留在原州。

至于原因很简单,刘再升家族是于阗金国的汉人大族,刘再升受到的教育,是非常全面的,比郭天策这种学知识,只能通过景教典籍和残缺书本的,要全面的多。

不过,刘再升呢,虽然书读得多,身体和武技也很不错,但他实在没什么帅才。

才能跟阴鹞子有点雷同,但阴鹞子也还比他好一点,因为阴鹞子能搞后勤也擅长守城。

刘再升则有点跑偏,军事上,他最多能当个带千把人的营指挥使,其余的才能,都点到了牧民这一方面。

可以说,他当个一州刺史,特别是宋明这样朝代的边防重地知州、知府那是合格的。

但这样一来,他在张昭集团中的地位,就有些尴尬了。

军事上,陷阵勐将方面,他不如蛮熊、顿珠这种,指挥不如阎晋、马杀才,后勤有阴鹞子在,政务上,张昭暂时还没几个地盘。

所以只等到了原州,刘再升才感觉如鱼得水了起来。

军事上,原州这种地方,能指挥千把精锐的能力足够用了。

政务上,原州并没有多么强大的大族,正适合他大展手脚。

于是,张昭连夜上书,表奏刘再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原州刺史兼原州防御使,镇守原州。

至于李忠超父子孙三人,李忠超在战场上受了腿伤,看来是要退居二线了。

李忠超的儿子能力一般,张昭表奏他为从四品上武散官宣威将军,加上凉州自己的勋策第七转轻车都尉,就在原州喝喝酒、吃吃肉、生生孩子,多好。

李忠超的孙子有些才能,弓马娴熟,也还读的进去书。

张昭做主让他入了凉州姑臧李氏的宗谱,起名为李孝节,充入到了张昭的义儿军中,由张昭亲自教导,并且还成了憾山都亲卫的一员,随侍左右。

通过这四管齐下,张昭成功将原州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刘再升镇守原州,方便以后张昭对于彰义军节度使的干涉。

同时,原州过去就是庆州,庆州的东山党项和夏州的平夏部党项,可是并称为党项两大部落的。

张昭可以通过原州,不断扶持庆州的党项,给已经强大起来,并且不断把手往庆州这边伸的党项定难军李家找些麻烦。

至少不能让他们如同历史上一样,轻易的将庆州党项吞并,最后还能打下灵武节度使的地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