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开国日!【求订阅】(1 / 2)

中午。

貂蝉和文姬,甄宓,姚静在临时的行军帐里,煮茶闲聊。

“离建国只剩四天了,夫君应该回邺城了吧。”

“明天动身。”

她们是跟着曹操出来,在邺城周边走动,查看民情的。

从她们所在的小高地往下,能见到不远处有一行人,在一片菜园子里。

冬天的黄河沿岸,能耕种耐寒的荠菜,芥菜等汉时的主要时蔬。

曹操边看菜地,边对身畔的人道:

“…要敦促各地官吏,把耕作,农事,和天下的稳定联系起来看。”

“历朝历代,民众吃得饱,没有闹事的。凡天下灾荒,地方起义,必是百姓没有饭碗了。”

曹昂随行在侧。

他外出赴任县吏,大魏开国,是回来参加典礼的,被曹操拽到地头来。

曹操不仅是在说给儿子听。

身边还跟着卧龙凤雏。

诸葛亮和庞统,徐庶仨人。

“那些游牧部族,始终不明白,他们和我们最大的差距,就是不会种地。”

曹操又道:

“前几年天下纷乱,不得不穷于用兵,但开国后,农业,织耕就要抓起来。”

“我看志才给我送回来的简册上写,各地目前的粮备产出,在养兵之余,还算勉强够用。

但其他方面,就要差得多。”

“有的人家,全家只有一件衣服,谁出门谁穿。

没有衣服的人,就用藤草编织的席子遮羞。”

曹昂去了偏远些的县邑任职,也发现民众只能靠耕地,维持基本生计。

多数人一年四季打着赤脚。

这几年曹魏举国之力,来保证战事的供应。

民生这一块,只能先把粮食这个基本面抓起来。

衣服,能人手一身的家庭都不多。

偏远些的地方,半大小子还没有片缕遮体。

北方寒冬的时候,冻死人的情况,屡有发生。

这就是大乱后复兴的天下。

能让人有饭吃,他们便全心拥护曹操,毕竟之前连饭都吃不上。

此前的曹魏,所有资源,都侧重在军事上,先保证军伍能吃饱,穿好,装备好。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战事若败,会输掉一切。

如今则到了做些调整的时候。

这是守江山和打江山不同的地方。

戏志才去各地普查民事,带回来给曹操看,让他有种跌落凡尘的感觉。

这几年,曹魏在军事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把汉末的乱世,从崩溃中拉回来,曹操心里的自负还是有的。

但看见戏志才从核心城邑之外的地方,带回来的各类消息,仿佛迎头挨了一棍。

还有无数的事,急需调整和改善。

曹操回头瞅瞅诸葛亮。

后世主要看见的是诸葛亮的谋略百出,算无遗策,说他是军事奇才。

实际上他的军事能力,并非所长。

他更长于治政,勤勉谨慎,大小政事,赏罚严明,条理清晰。

他在历史上的蜀地,治政理事,改善了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等政策,加强战备,对蜀汉的稳定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诸葛亮,蜀汉早垮了。

荀彧也长于政事,却是擅长大战略规划。

他最先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战略思想,给曹魏的发展,制定了根本性的方向,又一手打造了曹营的政策基础。

荀彧是‘总理’最好的人选,举才,规划,政策制定,都很厉害。

诸葛亮则能事无巨细,更深入的实施,把政策变成强有力的举措,落实到具体的位置。

在政事上,俩人可以给曹操当左右手。

荀彧的位置不变。

诸葛亮可以与曹营慢慢磨合,一点点调到最合适他的位置上去。

荀彧眼下要留在邺城理事,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到处走动,多了诸葛亮,能适当减轻他的担子,事情也能做的更精细。

曹操早想好了诸葛亮来曹营后,要怎么用,该怎么用。

他现在才二十,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诸葛亮,庞统,徐庶。

这些人,会给曹魏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

曹操俯身掐了一小段菜叶,放嘴里吮了吮:

“一个国家是不是强盛,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统治阶层的文治武功,对内要高度统一,政治稳定,文化昌盛。对外要军事强大、经济贸易繁荣、影响力也要够强。

所谓‘何天衢于盛世兮,超千载而垂绩’便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是在说“天地广阔无疆,要留下超越千年的功绩”,是一种对盛世的形容。

然而即便是盛世,在封建体制下,也有诸多问题。

经济的分散性,土地的私有制,还有集权滋生的腐败。

这些都是曹操在考虑的问题。

也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根源问题。

纵然是皇帝,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施加影响。

曹操说,其他几人听。

“今上就说这些,明天我们去看看纺布的机器,据说有些变化,然后回邺城。

文若催了数次,开国的日子马上就到,也该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