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弃还洛口权宜举(2 / 2)

精骑,俱是庞玉、霍世举从关中带来的。他俩率来驰援洛阳的兵马中,骑兵占了主力。

骁悍的关中铁骑,冲锋驰突,李密虽急遣了骑兵迎战,失了先机,不是敌手。

李密部的骑兵先溃,继而霍世举引骑直冲李密、裴仁基部的步阵。庞玉适时地调上精锐跟上。段达引洛阳守卒摇旗呐喊,并分出部分兵马,前出助战。李密部的步阵随之大乱,遂致大败。

隋兵追逐砍杀,李密、裴仁基带出来迎战的部曲,半日功夫,伤亡泰半!

这伤亡的泰半将士,都是李密部的精锐。

除了这泰半伤亡的出战将士,还另有两个李密行军元帅府的重要人物死在战中,一个是左司马杨得方,一个是右司马郑德韬。司马,在幕府的吏职中,仅次长史。两个司马也都战死了。

这对李密部军心、士气的打击会有多大,可想而直。

因尽管屯在回洛仓的各营兵马,合拢尚众,李密军中将士沮丧,见段达、庞玉、霍世举部却因为此战之胜而士气倍增,李密亦是当机立断,便做出了暂弃回洛的决定,领部还回洛口。

客观地说,李密退回洛口的这个决定,是个正确的决定。

一则,士气已衰;二则,各营兵马虽然合拢尚众,但多是郝孝德等此类的义军,非是李密的嫡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待在回洛仓,段达、庞玉、霍世举肯定会趁胜再战,李密部说不得,底下来就会连吃败仗,败仗吃得一多,郝孝德等的军心就会散了,事就不可为矣。则暂避其锋,且先放弃回洛,退还洛口,待将士气收拾起后,再还回进战,自方为上策。

……

出战将士伤亡泰半,左、右司马杨得方、郑德韬俱皆战死,这两个情况,徐世绩都没在急报中说,所以,李善道、郭孝恪、刘黑闼、赵君德等对这两个情况也都还不知。

但李密暂弃回洛的真正缘由是因士气这点,郭孝恪已然察出,他说道:“将军所指甚是。魏公此仗败后,元气固是未损,可士气难免有挫,则於此际,暂避猖敌之锋锐,还洛口以整军,实乃应对之上策。刘校尉,且等些时日吧,魏公兵还回洛的消息,一定会传到咱们这儿!”

——大都督,是杨坚时的军职名称,校尉是杨广改后的军职名称,这两个是一回事。

刘黑闼说道:“是,刚才是俺一时震惊,说错话了。魏公天授之才,英明神武,用兵如神,一场小挫,确实不算甚么。贤弟与长史说的对,必然不日之后,魏公定就会重据回洛。”

到底不是李密的嫡系,也不是瓦岗本系,李密连战连胜、所向无前时,像刘黑闼这类后来投从的别部义军,当然乐意跟着吃香喝辣,李密一遇挫折,他们不自觉的就有点旁观的意思了。

且也不用多说。

只说议论罢了徐世绩送来的这道军报,赵君德迟疑说道:“二郎,魏公新败,饥民安置这事儿,你还要不要给他上书?”

赵君德这话,倒也是。

李密才吃个败仗,这会儿哪有心思去理会黎阳仓外的饥民?若於这时,再就此事上书与他,反会显得李善道、郭孝恪不知轻重。都什么时候了!还拿这点事烦人?

然话说回来,但也不能因为李密吃了个败仗,就把饥民安置这事儿给停顿下来。

要知,这数十万黎阳仓城外的饥民,李善道可不仅仅是把他们当饥民看待的!

刘秀是何以在河北立住脚的?靠的是他击败了铜马义军,尽得了数十万的铜马降人。黎阳仓外现下的这数十万饥民,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李善道的“铜马义军”。

把这数十万饥民安置下来以后,他们一来可以成为李善道的兵源;因为是李善道安置的他们,给了他们田、给了他们粮钱,二来,也能较容易地得到他们的忠诚。

两个好处之外,还有第三个好处。

即可以通过安置这数十万饥民,给河北等地的饥民、百姓打个样,让河北等地的饥民、百姓都知道,他李善道是真心爱民,真的仁义,跟着他,有田有食,算是个很好的政治宣传。

这么大的三个好处,李善道是安置饥民此事,一天也不想再拖了。

他寻思了下,说道:“数十万饥民,聚於一仓城外,嗷嗷待哺,处置若晚,变故恐生。这件事,不能拖了。不过,四郎说的也不错,魏公新败,此际或无心饥民之事。那要不然,就这样吧,长史,给魏公的上书,你我先不呈,先把给徐大郎的上书呈上,怎样?”

“好,将军的此法好。上书呈与徐公后,可烦请徐公,视时机禀奏魏公。”

李善道拍板决策,说道:“长史没有异议,就这么办了!……对了,还有件要紧的事,我想一并写入呈徐大郎的上书中,请徐大郎奏禀魏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