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张建设回来,看到屋里那一泡沫箱的东西,也麻了。
“鸡蛋、罐头和米,你哪里买的?”张姨还不明所以。
丈夫出去一趟,就弄回来这些东西。
张建设看了眼周益民,见周益民不动声色地微微摇头,刚到嘴边的话就改了口:“这不是益民来家里吗?我去跟同事要的。”
张姨:“……”
她有点不太相信。
你那群同事好像都吃不饱吧?否则,也不用你老拿家里的东西出去。
“咳咳!燕子,下星期五有时间吗?”周益民赶紧转移话题,吸引注意力。
果然,所有人将目光投向周益民。
张燕:“星期五上课,但可以请假。”
“请假会耽搁吗?”周益民问她。
张姨还以为是周益民约女儿出去玩,说道:“一天半天,能耽搁什么?回来再自己补习一下。”
“益民,什么事?”张建设却分析到事情不是自己妻子想的那样,肯定是有点更加重要的事情,否则以益民的性格,不会在他女儿上课时间约出去。
周末不是有时间吗?非要提前一天?
所以,应该不是约会。
“我奶奶星期五寿诞,我想为她老人家摆几桌,张叔伱们有时间吗?”
星期五是奶奶的生日,这事他记得,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
“那必须有时间呀?真要临时有事,你张姨也能带她们去参加。”张建设立即表态。
他就喜欢周益民这种孝顺老人的态度,没有老丈人不喜欢这种女婿的吧?
张姨也点头,问道:“你奶奶多少岁寿诞?”
她也得准备一下,不能空手去,那多失礼呀!
“60”
正是60大寿,周益民才想着大办一次,好好庆祝一下。
民间老人对数字的讲究充分体现在过寿中,中国人对数字非常敏感,尤其是老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希望能有个吉祥如意的结局,但凡不是整数的生日,老人基本就没有过生日的欲望。
或许,整数在他们看来意味着完完整整,代表了合家团圆的圆满和幸福,也象征老人这一生能有个圆满结局。
60大寿,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操办的。
在我们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6是个很吉利的数字,而每60年是生命的循环。
也就是说,过完前60年后,就相当于开启了另一段人生,进入下一段循环。
前世周益民在网上看到些传言,说不能随便给老人过寿。
比如带“4”的那一年,最好不要操办,像54、64、74等。原因嘛!大家都懂,认为数字4的读音与“死”相同,象征了不好的寓意。
此外,73、84也不适合操办,这跟我国历史上两位学者渊源颇深,孔子是73岁去世的,孟子是84岁走的。
众所周知,孔孟是世人公认的两位圣贤,可就连两位哲学者都跨不去的年龄坎,普通人又怎么可能跨过呢?
这可不仅是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深信不疑,更是对两位老圣人的尊敬。
最后就是90岁以上的老人也不要折腾了,说不定一折腾,过了寿诞没多久便走了,那多不好?
“益民,放心吧!到时候我们全家都去。对了,在哪里操办?”张姨又问。
“周家庄,在城里四合院操办不合适。”周益民说道。
毕竟上面都倡导一切从简,切忌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如今各地都过着苦哈哈的日子,你摆流水席,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