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文官们的手段(2 / 2)

人家可是正经考上的,被硬生生弄下去了。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文官们不断的调整着自己的策略,目的就是不择手段的稳固自己的统治,同时无限扩大自己的利益。

每一次玩砸了,就吸取教训,重新开张。

他们发明出了很多种看来可改变阶层和出身的机会。

但实际上,全是一些希望都很渺茫的制度设计。能通过这些方式向上层阶级流动的人数非常少。

其真实目的,就是用科举给你一个希望,来麻痹人心,削弱反抗的意识。他们最成功的制度设计就是八股。

儒家和大明文官所有的制度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让人泯灭血性,让人麻木,失去反抗的意识。

表面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跨越。但事实上读书很费钱的。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和发展程度正相关的。

几百年后也是一样的。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自然会好很多。比考试,边远穷困地区是比不过发达地区的。说到底,教育资源也用金钱堆砌出来的。

大明富裕家庭能获得的教育资源,也是普通百姓所望尘莫及的。书香门第和种田扒粪的教育出来的孩子能一样吗。

科举最操蛋的一点就是,这种制度给人一种维护了社会公平,促进了阶层流动的错觉。

反正机会给你了,你考不上就是你自己不够努力。你竞争不过别人,是你自己不行。怨不得朝廷和皇帝。

是你脑子不够聪明。这是父母给的,是命。是命就得认。

在大明,一切成功的制度设计,都是把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最后归结到受害者身上,并且让整个社会和受害者接受这种逻辑。

况且,就算不看这些,科举也是一个笑话。

唐代每三十年,需要入仕的人数是一万九千人。科举入仕的只有三千一百人。占16%。

非科举入仕的占86%。这些人主要是世家大族、官员推荐、皇帝恩荫。

如果把吏这个阶层算进去,科举入仕的只占1%。

宋代是大家公认的,对读书人最友好的时代。考科举入仕的人数,不计算吏的情况下,也只占26.1%。其他全是恩荫出身。

不要小看吏员这个阶层。

在地方上县令以下的县丞(副县长)、主薄(财政局长、税务局长、)县尉(警察局长)、典史(刑警队长兼典狱长)、县衙门六科房等。都是有实权的部门。他们也是正经的古代公务人员。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州县的科、房具体数字都是六个。比照中央吏、户、礼、兵、刑、工的名目设立。

但也不绝对,有些州县的科房设置就不一定是六个,还有其他的科房。

比如直隶景县,除了六房以外,还有粮房、盐房、库房、招房、柬房以及承发、户总、科税、河道等十房。加在一起,共有16房。

这些庞大的吏员群体是真正管理着百姓的人群。他们都不是科举出身。

在大明朝,这个空前扩大了科举的朝代。即使是最上层的七卿,对二百七十六年的总数统计,非科举出身的也占了57.6%。科举出身的一半都不到。

清朝也没好到那里去,有学者统计过,通过科举向上流动的读书人,只占官员总数3--4%。其他的入仕官员,最多的是恩荫,其次是朝廷卖官鬻爵。

出了永定门,道路变得非常的差。两道深深的车辙足有半米深。有的地方还有积水。散发着恶臭的气味。苍蝇嗡嗡的飞。

十几个骑马的家丁,带着武器护卫在两旁。

柱子坐在驭手旁边,大篷车赶车的位置可以横着坐三个人。

“这条破路早该修修了。这么颠簸下去,挂面岂不是都要散花了。”

赶车的车夫是兴禾超市的货运队的副队长张胜武,他说道:“没办法啊,老爷的命令来的急,让立刻把库存的挂面都运过去。只能这样了。要不慢点走,能好不少不是。”

柱子说道:“老爷找我,不知道有什么事情。”

张胜武说道:“到了不就知道了。想那么多干什么,费脑子。”

柱子羡慕的说道:“是啊,老张你过的真是好日子。收入高,还不操心。儿女成双,老婆孩子热炕头。我要是什么时候能像你一样就知足了。”

张振武笑道:“我是没有什么出息才这样的,你小小年纪就得到老爷看重,自然前途不可限量,和我比什么。

82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