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藏华回到自己的帐篷,看到左冷禅正站在那里,他加快脚步走了过来,询问道:“左师伯,众位嵩山弟子可安抚过了?”
“回欧大人,都已经安抚好了,大家心态不错。”左冷禅笑了笑,神情温和的说道。
“那就好”欧藏华犹豫了片刻,还是说道:“现在天气炎热,将士们的遗体最好早日入土为安,左师伯要督促各位师叔,将阵亡弟子的名单记录下来,切莫有遗漏。”
“欧大人放心,这些事情汤英鹗汤师弟会安排好的。”左冷禅点了点头,认真的说道。
“甚好,”欧藏华松了口气,接着又说道:“乐师叔要带司马师叔回乡,但路途遥远,我提议还是火化,带骨灰回乡入土为安。”
其实在古代,火葬并没有那么罕见,在《墨子·节葬》中就记录了一个习俗,在秦国的西边有一个叫仪渠的国家,他们国家的国民在父母死亡后,会把尸体放在薪材上点火焚烧,他们认为人死之后会通过点燃后向空中飘散的烟而升仙,后人也能得到“孝子”的美名。
宋朝被认为是儒家巅峰、理学盛行,范仲淹的忧乐天下、张载的横渠四句、王安石的得君行道等等,无不证明这一点。
然而宋朝民间却相当崇尚火葬,《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就记录皇后李氏以火葬。
南宋文学家·洪迈也在《容斋随笔》记载,自释氏火葬化之说起,于是焚尸者所在皆然。
尽管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的第三年,就下了一道禁止百姓火葬的诏书,理由是不合儒家伦理,“近代以來,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民间该烧还是烧。
嗯,我等天生反骨的原因找到了
究其原因,其实有两点。
其一便是佛教盛行,《释氏要览》记载佛祖坐化后,便由弟子阿难等人焚身,得到五色舍利,因此方造塔存放。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唐朝高僧·僧伽等都按照他们的遗言采用火葬的方式。
宋朝作家吴自牧在《梦梁录》回忆,光是杭州城内城外就有寺庙671座,除此之外,“僧尼廨院、庵舍,白衣社会,道场奉佛处所不可胜计。”
由此可见,在宋朝时期,尽管儒教大兴,但民间佛教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其二便是唐末之后的天下大乱,五代十国礼崩乐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真正的民不聊生。
这种情况下,活人尚且自顾不暇,哪还有能力去顾及亡者呢?
不如一把火烧了了事,可老百姓心里那道坎又过不去,这时候一个和尚捧着经书告诉他们,火化可助先人早登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左冷禅在听了欧藏华的提议后,并没有觉得师侄有别的不好的意思,他点了点头应道:“好,我会跟乐师弟说的。”
“另外.”欧藏华一脸凝重的说道:“没受伤的将士们,全部安排去守粮仓。让泰山派的诸位去统计一下,尽快交给我。”
“是。”左冷禅立刻应了下来,当即转身去做安排。
进入帐篷后,欧藏华才让部下端来饭食,才吃几口,就有左都御史·陈金的传讯兵快步进来。
欧藏华只得起身,先看看这位喷子老大有什么要交代的。
打开调令一看,陈金首先称赞了欧藏华和其部下的勇武,接着又表示会增加铳炮二十门、神机箭一百枝,最后才命令欧藏华部饶州府姚源县,剿灭当地贼寇汪澄二、王浩八、殷勇十、洪瑞七等人。
欧藏华思索了一阵,给陈金回信,首先自然是感谢长官栽培,一定会完成剿灭任务,然后就是催促抚恤金安排一下,别磨磨唧唧的。
写完密封好,交给了传讯兵,让他带回去。
吃过饭食,欧藏华又被李承勋叫到了中军大营。
还没进入,就听到一名千总满是不服的说道:“李大人,没有弟兄们及时冲入城中,就他们那几百号人,早就被逆贼砍成肉泥了!现在倒好,霸占着粮仓不放,谁靠近都敢用铁铳威胁,他们算个什么东西!”
果然是为了这些破事!
人未至,声音先到:“他们是本官的部下,是战场上为朝廷效死的勇士,你算什么东西?!也敢在此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