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邕抵达雒阳后,另有一个人也携带家眷进入了这座千年古城。
荀彧,字文若。
历史上,荀彧在曹操的争霸生涯中,从“奉天子以从众望”,到因曹操进魏公、加九锡而决裂。
封魏公,便意味着建魏国,食魏禄。
在事实上证明了,他选择的效忠对象是“王莽”,而非“伊尹霍光”。
生食汉禄,死为汉臣。
《三国志》中陈寿在写到荀彧之死后,留下这么一句话——“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现在的荀彧还很年轻,年不过二十四,还尚未被举为孝廉。
当然,他现在也不需要以孝廉作为晋身之资了,还可以为郡中多留出一个名额。
黄门侍郎是个很高的起点,当他最初从天使口中得知这個消息时,饶是自认有定力,也不免心生恍惚。
他的叔父荀爽是著名党人,在党锢解除之后也不应辟命,天使也只说是来自于车骑将军的举荐。
车骑将军而非曾经试图征辟荀爽的大将军。
荀彧有志向,仕途还未开始,正是满怀理想之际,不会学他的叔父那样心灰意冷屡辞征辟。
刘辩与荀彧的见面是在一个下午,相较于没那么容易展露的王佐之才,荀彧在外貌上已经足有引人注目了,长得很好看。
整个会面也没发生什么惊为天人、纳头便拜的场景。
就是很寻常的一次见面。
最关键的是,刘辩与灵帝的赌约因为荀彧的到来开始了。
……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天下仿佛也如同这次会面一般,平凡而又安定。
幽州与荆州的平叛也屡有好消息传来。
蔡邕入雒阳之后,第一时间拜访了原本一同续修汉记的好友,其中就有卢植。
卢植通过刘辩这边,很明白灵帝诏来郑玄、蔡邕等人的根本想法,便以郑玄的例子相劝,希望蔡邕起码现在别参与到朝中的政治斗争之中。
蔡邕蹉跎了十几年,很是听劝,也学着郑玄的模样,不参与政治。
他原本在避难期间就在私底下编修汉史,如今更是第一时间向灵帝上书请求再次续修东观汉记。
汉记最初来自于明帝时班固私撰的《汉书》,后来由官方接手,经过数代人的编撰,最近一次续修就是卢植、蔡邕等人做的。
蔡邕这么识趣,灵帝自然不会拒绝,遂拜蔡邕为太中大夫,专修汉记。
在郑玄和蔡邕都在雒阳找到各自的定位之后,灵帝为了表示他二人的重视,也是对二人进入雒阳之后没有搀和政治的投桃报李,于是诏命两人每隔几日便在东观教习刘辩经义。
即便是醉心学术的郑玄,对此也是欣然答应。
阴差阳错,这也是鼓捣出这一处的何进与袁绍乐意见到的。以大贤对刘辩施以影响,从而让刘辩远离宦官,只是灵帝所召的大贤偏偏是那几个与他们关系不算亲密的。
只是苦了刘辩与梁鹄。
刘辩哪曾想只是替灵帝出了个主意,回旋镖竟扎在了他自己身上。
至于梁鹄——“明明是我先来的”……
面对郑玄和蔡邕,他一点竞争力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