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矛盾看似因为一件小事爆发,但实则是积蓄已久矛盾恰好到了临界点而已。
益州郡的佤人叛乱,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导致了整个南中四郡的佤人都不太安稳。
当南中佤人叛乱的消息传至仍率军在广汉郡驻守的赵瑾耳中时,他有些不理解。
明明他还在呢,南中那边怎么敢的,就这么直接地发起了叛乱?
然而当他准备抽到郡兵前去平叛之时,他才发现了不对。
数月前为了平定马秦高胜之乱,桓典和种拂联合额外征调了不少郡兵,广汉郡的储粮更是被消耗地差不多了。
而巴郡那边荀攸为了雇佣板楯蛮兵,还有屯田的支持,同样没有余粮。
蜀郡虽没雇佣蛮兵,但在屯田之上的投入不比巴郡来的少,且最初马、高之乱就是从蜀郡而起的。至于三蜀中最后的犍为郡,受叛贼影响最是严重。
是以,当赵瑾环顾一周,发现现在竟还真是南中起事的好时机。
益州九郡,除了不安稳的南中四郡,还有余力的,竟只有一个北边的汉中郡了。
南中地形特殊,在益州作战经验丰富的赵瑾很明白,要去南中平叛,势必旷日持久,单靠汉中一郡绝对支持不了大军入南中。
但益州靠不住,他还有靠山啊!
赵瑾当即上书朝廷——非是臣不想平叛,实在是益州刚经历战乱,难以组织起大军啊!
当然了,赵瑾在上书自己的苦楚之余,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在荀攸审配等太守硬扣出来的钱粮的帮助之下,赵瑾带着一些板楯蛮先行出兵,不求立马平定叛乱,起码要先表明朝廷坚定的平叛态度,并阻止叛军侵扰富庶的巴蜀。
南中佤人作乱……
雒阳,刘辩看了看手中的奏书,又看了看面前年不过十四的诸葛亮。
他忽然想起,史载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不知此时是否还是个小屁孩,也不知他有没有参加此次叛乱。
但眼下可没人对他七擒七纵了。
不过,诸葛亮治理南中的办法仍然值得他学习。
“孔明可听说过南中的佤人?”
“回陛下,亮才疏学浅,并未听闻过。”
“那你总听过南方的蛮夷吧?”
诸葛亮答道:“以前曾听叔父提起过,这一两月来,也曾在信中见兄长提起。”
“那你对于如何治理这些蛮夷,有何想法?”
见诸葛亮想说又怕说错话的样子,刘辩鼓励道:“孔明畅所欲言,便是说错了,也绝不会有人怪你。”
诸葛亮这才说道:“亮以前听说过蛮夷之事,知晓他们许多仍在山林之中刀耕火种,甚是不解,不知为何不传授他们更好的耕种办法。”
“兄长来信时也说,虽然下山参与屯田的蛮夷逐渐学会了如何耕种土地,但那些在山上的蛮夷,却没有此机会。”
“窃以为,蛮夷屡次叛乱,未必是其不服教化,而是教化未至。”
刘辩听着,忍不住笑了起来。
如今十四岁的丞相,已经有了些未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