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七、请仙女姐姐带我去见见玉皇大帝(2 / 2)

明末朱重八 三十二变 2734 字 2021-04-23

她对着李岩认真地道:“那个历害无比的人说啦,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让百姓们的田地能收获的粮食比以前多,收的多了,哪怕要交税,百姓们依然可以过上好曰子。收得少了,哪怕你叫他不纳粮,他也要饿死……所以,关键的问题,就是……生产力!”

其实红娘子并不能完全理解“生产力”三个字的含义,她只是照着朱元璋说过的话来搬而已,但这三个字落在饱读诗书的李岩耳中,却无异于晴天惊雷,震得他全身巨颤。

他心中不由得想到:对啊,百姓们生产得多了,自然富足。百姓富足了,怕什么交税?百姓富足了,岂会挨饿?百姓富足了,又岂会为恶?古语说得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读圣贤书,怎么连这句古人的教诲也忘到九宵去外去了?

他赶紧挣扎着挣起半边身子,对着红娘子道:“感谢仙女姐姐点化,李岩得闻仙音……虽死无憾了……”

“什么?仙女?谁是仙女?”红娘子茫然。

李岩又道:“还请仙女姐姐带李岩去见见玉皇大帝……李岩还有好多问题,想向他老人家请教。”

红娘子大惊:“玉皇大帝?我都没见过呢,你叫我如何带你去见?”——

转眼入了夏!

四川的夏天特别的热,这个地方很奇怪,冬天极冷,夏天极热,完全是两个极端。烈曰暴晒之下,广元的玉米田也被太阳无情地烤着,玉米在田地里耷拉着脑袋,一幅看起来非常可怜的样子。

此时已经到了春玉米的收获时节,广元百姓们苦等了四个月的生长期,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玉米的时候,但见火热的天气下,玉米无精打采的样子,心里不由得捏了一把汗,如果这一批春玉米无法丰收,广元的百姓就要过一年苦曰子了。

朱元璋带着夏二多等人,在田地边巡视,就有老农担忧地凑了过来,向夏二多询问关于玉米的事情。

夏二多也没种过这种东西,心里也有几分不淡定。朱元璋却笑道:“放心,没事的,这玩意儿在太阳下就是这副样子,不影响收获,算算时间,其实也差不多熟了,心急的就自己扒几个玉米棒子下来验证一下吧。”

朱元璋这话一说,一名老农便忍不住了,窜进了自家的玉米地里,双手拧着一个玉米,啪嚓一下将它掰下来。

在后世,随便一个人也懂得玉米这玩意是要扒衣服的,扒开玉米叶,里面裹着的才是金黄色的玉米棒。

但那老农却是头一见种这种农作物,连它的收获下来的果实应该是什么样子也没见过,掰下玉米棒子之后就发楞了,他举起被叶片包裹着的玉米棒子,从上面扯下一片包裹在外面的叶壳,高高举起道:“将军大人,咱们就是吃这个叶子壳吗?放在水里煮?像吃大白菜一样?”

他这一问,旁边就有个老农笑了:“我看也是,你看这玉米棒子,包了好几层叶子,有点像包心菜……一层一层都剥下来吃的话,倒也有不少叶子可吃。”

说到这里,他突然皱起了眉头道:“哎呀,但是菜叶不能当主食吧……”中国人虽然自古以来就是要吃各种菜叶的,但中国人都知道菜叶不能当主食,毕竟要面啊、米啊一类的东西,才能把人的肚子填饱,光吃叶子那是肯定不成的。

朱元璋哭笑不得地道:“你们就不能把玉米整个撕开之后再说?光看外面就瞎折腾。”

几名老农听他这样一说,赶紧伸手撕扯玉米的叶壳,没几下,终于把里面的玉米给剥了出来,只见金黄色的玉米一排排,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那两名老农到现在当然明白自己种出来的是什么了,他们看着那整齐的玉米颗粒,心头不禁就是一喜:“难怪将军称这东西为玉米,这真是像玉一样的米啊!颗颗都晶莹圆润,真是太漂亮了。”

有人笑道:“原来是叶子包着的,我给这东西取个外号吧,就叫包谷。”

众农夫拍手称善:“包谷这名字我喜欢。”

有一个人狂喜地叫道:“哇,这一个起码就有大半斤……整片田收下来,那有多少啊?”

旁边人也一起狂喜:“是啊,这么大一坨……吃一个准能吃饱。”

朱元璋笑着打断了那个人:“别急着高兴,这东西的里面有一个核,不能吃……所以……一个玉米是填不饱肚子的,这东西没你们想像的那么多。”

老农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赶紧用手拔拉开玉米颗粒,果然,玉米颗粒只有核面上的薄薄的一层,下面是不能吃的核。心灵如焚的农民们赶紧把玉米颗粒一颗接一颗地扒拉下来,不一会儿就把核与玉米粒完全分开。

有人拿了一个秤过来,上秤称了称,这才差不多计算出了一个玉米棒子核与玉米粒之间大至的比率,后世的改良玉米棒子,一般来说玉米粒能占整个玉米棒子的百分之八十重量,但在明朝这个时候,玉米还是野生品种,出籽率比后世的改良种要差,但也能占到五成到六成的比重。也就是说,一个一斤重的玉米棒子,能吃的部份要占半斤以上。

老农们对这个结果已经感到十分满意,当下有住得不远的老农就回家扛了一个锅来,当着众人的面烧开水,将玉米棒子扔在开水里煮。

众人围着大锅坐下来,朱元璋也不例外地坐在锅边,和老农们闲聊了几句,不一会儿,玉米煮了了,众人和老农们一人拿起一根在手上,只见朱元璋率先动嘴,在玉米棒子上咬了一个小缺口,然后顺着一排一排的玉米粒慢慢地啃下去。

众人都在看朱元璋,就是想学学玉米的吃法,莫要又闹了吃叶壳的笑话,见他动了嘴,众人都学着朱元璋的样子动嘴咬下。一入嘴,就感觉到满嘴的香味,玉米的香味是很明显的,比许多粮食的香味都要浓烈,一入嘴顿时就将所有人的味蕾都迷住了。

“唔,好吃啊!”一名老农欢喜地道:“真好吃。”

另一名老农也欢喜地道:“真是好吃,我看这东西可以混在别的粮食里面煮,比如把糙米和这个混着煮,肯定能让米也变得更香。”劳动人民的智慧确实不凡,这人才吃第一口,就把后世闻名的“包谷饭”给发明出来了。

老农们试吃过玉米之后,尝到了它的美味,再无怀疑,赶紧跑到自家的田地里收成,乡亲们收割庄稼通常是不会一个人干活的,会把家里所有的劳动力都叫上,一时之间,田地里人满为患,各家各户都把所有的劳力全部派出来收割玉米了。

人们正在热火朝天时,山林里居然跳出来一只小猴子,猴子最喜欢学人的动作,见到人们都在田地里摘玉米。它也跳入田地,伸手摘下一个玉米,可惜它没有背兜,只好用手夹着,摘下一个玉米就夹在腋下,再摘一个又夹在腋下,但是腋下哪里夹得了这么多?走一路掉一路……一个农夫对着猴子冲了过去,大骂道:“你这贼猴子,居然来偷我的庄稼……”

那猴子吓了一跳,窜入山中,最后腋下只夹住了一个玉米……农夫见它偷走的玉米不多,便不和猴子计较,笑骂道:“猴子掰包谷,掰一个扔一个,哈哈哈!”他顺着猴子刚才走过的路一路走去,从地上捡起来许多个猴子掉下来的玉米,笑道:“这猴子倒是帮我省事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