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科举二(1 / 2)

伐明 林泉隐士 1184 字 2021-04-28

<!--go--> 自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古代帝王即视其为国之重典,极为重视。每个新王朝肇建伊始,即开科取士,选拔官吏。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紧密相连,乃是古代王朝的根本,皇权统治的基础。

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日趋完备,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对于这一点,刘宣心中也是非常清楚。

明代的科举,作为一个洗脑的智力游戏,尽管能选拔出记忆力、诡辩术等超长的高智商人才。但是论起选拔官员这个最根本的职能,其实并不是很成功的。

一个进士,尽管智力过人,但是他最早读书的二十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背书之上了。

而一旦高中进士,就主政一方,这对大部分进士都是非常为难的。他们既没有这个经验,也没有这个能力手腕,所以县政基本上就落在地方胥吏手中。

况且明朝官制,一县之中只有知县、县城、主薄等官员三人,三名官员根本不可能将朝廷的政令深入基层。

所以按照一般的情况,一个进士最起码为官三四任,经过七八十来年蹉跎傀儡的官场生涯。才能有能力摆脱胥吏的控制欺骗,进化为一个合格的官僚。

像这样的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对于现在的刘宣来说基本上毫无用处。所以哪怕全省士绅都来参加,刘宣也会对这种科举改革一二的。

况且现在参加科举的士绅非常之少。大部分都是底层落魄的文人。这个时候改革科举,阻力也是最小,正是最佳时机。

现在刘宣占据小半个山西。治下五十余座县城,麾下的兵马总计超过四万人,在与明军的作战中也是屡战屡胜。

明朝延绥巡抚岳和声、参将李卑、游击刘光乍、李英华先后死于围剿战中。副将张应昌、巡抚耿如杞、宋统殷先后因为剿匪失败被崇祯皇帝夺职下狱。

哪怕出动了五镇九边精兵,任命了权力很大的晋陕总督统帅全局,也没有抓住刘宣一根毫毛,反而以灰溜溜的撤兵收场而告终。

所以崇祯三年的春天,刘宣的名声也越来越知名。尽管乡绅士子还蔑称他为秃匪。但是无论是朝野还是乡中,官员士绅都知道刘宣已经有了与朝廷争天下的资本。

虽然因为刘宣苛待士绅的政策。再加上他现在实力还算是弱小,还没有士绅阶层大规模投靠。但是一些没有功名,在底层非常不得志的读书人,已经愿意投奔刘宣博一个前程。

看了赵瑨带来的应举士子的资料。刘宣对于这些投奔自己的读书人也算是有些了解。这些人中,除了三十多个童生之外,有朝廷功名的士子只有程皓这个秀才一人。

剩下的读书人,有走街串巷的算卦先生,也有底层行医问药的郎中,有开办私塾的教书先生。总之,这些人都是明朝治下最底层的读书人。

对于这些落魄文人,刘宣并没有轻视之心。这些人尽管没有功名,但是大部分读书人的智商还是超过底层的百姓。况且这些人敢来投奔刘宣。大部分也不是不通世务的腐儒酸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