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1 / 2)

桃李满宫堂 木兰竹 3422 字 2021-04-28

黎膺在操练他的侄儿的时候,凌蔚也忙得晕头转向。

虽然皇帝陛下说了,凌蔚只要把一次大型军事演习弄好就成,但一个新部门的建立,哪里只是弄个军事演习刷刷声望这么简单的事?

兵部的官员配置和硬件设施倒是早就商议好了,凌蔚算是拎包上任,不用费脑子。只是一开始工作之后,问题就来了。

晏朝的兵部的只能包括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事,不涉兵权。之前的军事档案的管理也移交给兵部。

将领在外打仗,也是要写战况汇报的。打完仗,也要写战况总结的。这些档案都是要保管起来的。

因为之前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管理军队的事,因此那些档案都是堆在仓库里没人管。现在兵部接手,有专门的人管理,光是档案的清理就花了好长时间。

这些档案谁知道以后会不会用上,如果遗失的话,可是要追责的。所以一定要做好交接。

宁贤负责调配其他事务——他虽然文武双全,但好歹是个武官,看见那么多字还是很头疼的。凌蔚就专职档案交接和整理一事。

他光是档案都翻的头疼,也还好晏朝才两任皇帝,虽然大大小小战争不断,但资料并不算多,有些制式化的档案只要有就成,不需要细看有没有遗漏。

虽然每天翻档案翻的灰头土脸,但凌蔚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这些档案记载了晏朝目前所有的大小战争战役,其中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都描述的很详细——这些都是要给皇帝看、给当时的大臣传阅的,关系到那带兵的武将奖惩,自然都写得很详细。

晏朝自乱世建立,内忧外患不断,其各类战斗次数非常频繁,各种军事案例积累起来,是一笔不小的书目。再加上乱世出英雄,晏朝开国初期直至现在的优秀军事将领非常多,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因此这些案例都是他们行军打仗精华所在,含金量非常高。

凌蔚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借由清点档案为名,将所有档案丢翻了一遍,其内容统统记住,然后回去归纳整理,并且和黎膺讨论学习。

黎膺早知道凌蔚记忆力好,但也没想到他居然能把那档案里的大小战役都记下来。他只当凌蔚早就有所涉猎,只是这次要军事演习,才和他讨教。

这些战役黎膺都听说过,但具体细节他不一定都看过。和凌蔚的相互讨论中,他不但交给了凌蔚不少,自己也学到了不少。

凌蔚把档案中学到的知识和自己记忆中古代现代的军事范例结合起来——男的基本上都好军事这一口,他小时候课外书都是xx军法,现在也都记得,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运用于实际罢了——倒是对之后军事演习有了许多想法。

另外,他又感觉到那些将领们的智慧结晶,就被堆在档案室吃灰,实在是太可惜,萌发了编纂一本军事案例合集的想法。

兵书什么的他不敢说能写,但是把自己知道的案例归纳整理,给后人做参考,还是可以的。以后别人看见那本案例合集,也能知道咱晏朝还是有很多能人异士的。

这次忙完之后,他就该出海了。航海途中其实挺无聊的,到时候就可以在船上打草稿嘛。

除了晏朝的军事案例,他还准备把古代的兵书都看一遍,把典型的案例编在一起。

说不准在出海的时候,他还能看到其他国家的军事著作,到时候也编在一起。

虽然自己确实没点亮带兵作战的技能点,但归纳整理什么的,还是在行的。如果能有人从他归纳整理的案例中获得启发,成长为优秀的将领,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也算是自己的功德了。

凌蔚萌生这种想法之后,就借由建立兵部之便,向各位在京城的将领、向皇帝借阅抄写兵书,然后放置在兵部中,用的借口,就是兵部既然总管军事,可以设置一军事学院,为愿意走上武将一途的人进行授课,增强晏朝武将整体素质。

现在武将的知识传授,还是家庭相传或者师徒相传。但是文人尚且有各种学院,可以一齐授课。那么武人为何不可?

现在咱们只是小规模的试运行,所以这学院隶属于兵部。待以后发展了,说不定也能和国子监一样独立出去。

凌蔚提出这个建议,最初只是为了有借口借书——这兵书很多是家族相传的孤本,没有借口就不好借。

但后来那国武监真的建立之后,真的如凌蔚所说那样逐渐发展壮大,最后晏朝改制之后,国武监成为华夏第一军事学院,以后华夏著名军事将领,几乎全部出自此学院,在整个世界,这座军事学院都是属于传说层次。

凌蔚也顺利借到了他想要的书,并且非常勤奋的都抄写了一分——那时候的书本都不厚,凌蔚还有黎膺帮忙。为自己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凌蔚惊讶的是,他要开设一个新学院的事没有遭到多么激烈的反对——质疑的人只是纠结预算和招生,都没有说建立这个学院本身不对。他借书的事,也没遭到反对。

凌蔚还以为这种兵书都是密不可外传的自家机密,没想到这么容易都借出来了。

“不是每个武将家中都一定能出武将,也不是每一个厉害的武将都是好老师。”黎膺解答了凌蔚的疑惑,“如果学院建立起来,由闲居在家的老将授课,比自己给子孙授课肯定更好。年轻武人们经过学习和讨论,还有军事演习等实践机会,肯定成长的潜力也非常大。而且建立学员,不但能增加晏朝整体的军事实力,也能增加武将们的地位。他们当然愿意。”

“那文臣为什么不反对?”凌蔚问道。

黎膺笑道:“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事,文臣们当然没立场反对。”

凌蔚还是迷迷瞪瞪的不太明白。不过不明白也没关系,只要结果好就成。与其纠结这些,还不如快点抄书。

.......................................

因为凌蔚这次的“心血来潮”,给自己又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工作量。

皇帝陛下哭笑不得。

凌蔚的惫懒众人皆知,但每当心不甘情不愿的接了差事之后,凌蔚又总会自己给自己找事做,从来闲不下来。

所以也难怪皇帝陛下总喜欢给凌蔚挖坑。

凌蔚的自找麻烦,总会给皇帝陛下带来许多惊喜。

他总会想到许多似乎理所当然,但是别人偏偏想不到的事。

比如国武监的建立。

有文人的国子监,怎么就没想到来个武人的国武监?

有文状元,还有武状元呢。

大概在潜意识里,大家都把武人和读书上学什么的没联合在一起。

当凌蔚提议的时候,他们才恍然,对啊,还能这样啊。

国武监也要学习四书五经这些基础的文化课,除此之外,就是军事知识的学习,甚至包含天文地理等行军打仗的时候必备知识。

后来国武监出来的学生,比国子监知识面更广。让国子监大为不甘心,也跟着改革。

咱们文人也是能夜观星象的,也是能发明创造的(什么鬼)。结果国子监渐渐开始发展自然科学,在晏朝改制之后,国子监成为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这都是良性竞争的结果啊。

现在人们还想不到那么远去,就觉得国武监建立,培养未来的将领,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而且文人也要给这些学生授课,对文人而言,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

他们决定一定要把武将那一身粗俗习气都磨掉!

于是文人们争相上岗。武官们就不乐意了。

怎么能让咱们未来的接班人被你们这群酸儒洗脑了?我们也要当老师!

武将们因为常年打仗,身体都衰败的快。因此开国初期那些传奇性的将领,如今都在京城养老,一个个本来都闲出虱子来了。

有这么个消磨时光的好事,老将们都争相报名,愿意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继续为晏朝发光发热。

特别是家中子孙不争气的老将。

去教书还能建立人脉,说不定以后那些学生看在自己是老师的面子上,还能帮扶一下自己不靠谱的儿孙一把呢。

并且虽然自己教不好自己的儿孙,但说不准其他老不死教的好呢?

因为如此原因,大家对国武监的建立都报以十二分的热情。当户部说预算的时候,朝中武将带来了自家老爷子的话,甚至愿意家中捐一部分钱,让国武监早点建立起来。

这国武监越早建立,自家就越早获的好处啊。

皇帝本来就不差钱,臣子们又这么积极,国武监很快就筹备起来。

凌蔚在忙兵部的事之外,还要忙国武监建立的事,他所抄写的兵书也要填充国武监的图书馆。

对了,他建立了图书馆制度。至于里面的书籍——他也懒得抄了,把活字印刷琢磨出来,把兵书都刊印出来。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的事,他还真没想到活字印刷的事。

活字印刷又引起了怎样的轰动,国子监也引进了图书馆制度什么的,他就懒得管了。

反正书籍传播是好事嘛。

凌蔚整理好档案之后,还协助宁贤完善了兵籍管理等制度。这些制度上奏给皇帝陛下之后,皇帝陛下非常爽快的都批了,说就照着这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