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为商不做胡雪岩2(1 / 2)

胡雪岩荒淫而奢靡的生活习性,与他最终的失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语有云:福兮祸之所伏,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胡雪岩虽为商人,但他的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开钱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创办胡庆余堂,为西征筹借洋款,恢复因战事而终止的牛车,为百姓、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位己名利双收、事业有成的人,却在几天之内垮掉了,他的事业也随之走到了尽头。胡雪岩生意的失败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试图垄断江浙生丝生意出口从而激怒洋商,生丝销不动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生丝铺、公济典当、胡庆余堂等纷纷关闭。但导致胡生意失败的另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敌人的打击。

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导致胡雪岩资金链断裂的,还有号称“洞庭山帮”的席正甫。此人是清朝金融买办的缔造者,他为汇丰银行工作。胡雪岩陷入的是国外金融资本势力和国内金融买办势力的内外夹击,其失败在战略上早已无可挽回。

当然,对胡雪岩的失败,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在唐昱看来,那自然便是成也官商,败也官商,红顶商人,不是那么好做的。

当时,他联合蚕农,收购蚕丝对抗洋人,结果被李鸿章暗算,2000万两的蚕丝输光了!收不到蚕丝,外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居然有清朝的官员来告诉洋人,能帮助过英国政府解决蚕丝问题,迟早会让胡雪岩把丝便宜卖给英国商人,这才导致了胡雪岩最终没有成功,李鸿章和清政府可谓是居功至伟。

胡雪岩人生的最高峰,都是他的大靠山左宗棠带给他的,胡雪岩从最高峰的跌落,也是从左宗棠的败落开始的。左宗棠不垮,胡雪岩不会那么快出问题;左宗棠一跨,靠山没有了,胡雪岩孤立无助,问题就出现了。

左宗棠为什么会垮?就是因为他的一句话。左宗棠把新疆收回以后,对于清廷功劳是很大的,被封为侯,侯再往上去就是王,清朝规定汉人是不能封王的,所以身为汉人的左宗棠已经被封到顶了。左宗棠调回北京后,当上了军机大臣。东太后突然驾崩,李莲英去给每位要员分发丧礼要穿的麻衣。当送到左宗棠这里时,左宗棠问怎么回事。李莲英告诉他,东太后驾崩了。左宗棠怎么说?他说不应该啊,怎么会这样呢?然后他千不该万不该又说了一句:我昨天看到太后还是好好的!就是这句话,被李鸿章见缝插针地传给了西太后。左宗棠身为军机大臣,又在皇宫里面,讲这种话实在是太不合适了。东太后死了,你说不可能,这什么意思?西太后心里自然会想:你左宗棠认为是我把东太后害死了?于是,慈禧太后一怒之下,找了个理由就把左宗棠调离了北京。一个人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而害死自己,自古以来,这样的教训实在不少。言多语失,无意的一句话,可能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祸端。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李鸿章一直都想把左宗棠打垮,他的第一目标就是先打垮胡雪岩。

至于胡雪岩为何垮掉,也是多方面的影响,胡雪岩涉足很多行业,几乎什么行业都赚钱,钱庄很赚钱,茶也赚钱,这些以商业方式运转的行业盈利状况都很好。我们称胡雪岩为商圣也即因此——胡雪岩所有以商业方式运转的项目都盈利。但唯独蚕丝行业,是胡雪岩投入本钱最多,却没有按照商业规律操作的一项业务。用现在的话讲叫:没有在商言商。

自古以来,外国人就很喜欢我们中国的丝绸。鸦片战争以前,各国都是以相对公平的方式在中国进行蚕丝贸易,至今仍有丝绸之路的遗址在见证着那段光辉的历史;1840年以后,各个以文明著称的国度,用枪炮打开清朝的大门,把鸦片送进来之后,就开始为所欲为,大肆掠夺,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一开始是清朝的银子,后来就发现拿蚕丝回去更好,因为除了鸦片的黑心利润外,蚕丝运回欧洲的贸易利润也相当可观。按说这两头赚钱的生意已是无可挑剔,但是他们的**是无止境的。人一旦失去了制约,就会肆无忌惮。所以,外国的商人想到要垄断中国的蚕丝贸易,赚取更多的利润。在这种状况下,胡雪岩挺身而出说:这样不行!你们外国人欺负到我们头上了!于是,他联合蚕农,收购蚕丝。外国人四两银子买,胡雪岩出五两,号召大家不要把蚕丝卖给外国人。初期,外国人还可以忍受,因为胡雪岩的收购规模尚小,但随着他投入资金的增多,外国人甚至都买不到足够的丝,供他们国内的工厂开工。收不到蚕丝,外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居然有清朝的官员来告诉洋人,能帮助过英国政府解决蚕丝问题,迟早会让胡雪岩把丝便宜卖给英国商人。

从表面上看,胡雪岩的失败是由于他库存的丝卖不出去,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抽调不出钱返还官方的钱款,而最终被以李鸿章为首势力拿住把柄上告而被抄家。但我更认为,是他的一意孤行,盲目托大而造成的,是他自己打败了他自己。

胡雪岩经营的事业涉及钱庄,典当行,丝行,药店,房地场等多个行业,其钱庄就是其总个集团体系的支撑部门,除药店外其他行当基本上都环环相扣,所以也就在其钱庄出问题后很快全面崩溃。前不久出问题的德隆系的结构,与胡的事业结构就有一定的相似程度。

胡雪岩在濒临破产的时候,按胡的说话,其总资产近4000万两白银,而其总负债只有800万两,按这种负债率,绝对可以用经营有方来评价。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其库存的原材料(生丝)价值竟达2000万两白银,在李鸿章为首的官方势力和洋人势力的双重打压下,这笔生丝到最后几乎一文不值,以至于在谣言四起,钱庄挤兑爆发,再加上其靠山左宗棠自顾不暇、无力救援之后,最终只能被官家以确保国家资财安全之借口抄家。对于生丝这种时间长了会贬值的商品来说,储存价值2000万两白银的货品实在不能说是个明智的选择。

他的商业集团也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其典当行,钱庄,丝行的总挡手都先后出了问题,都挪用了东家的钱来从事自己的生意。这几个人的能力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前面就提到了胡的知人善任,胡的万贯家财也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创造出来,虽说胡是东家,但是相比于东家的财富他们所得的也就太过于微小了,也就产生了心理失衡,这是激励机制的缺失。再有,即使是激励出了问题,但你不干有人会干,换个人就可以了,可是直到最后要破产了才发现这些问题,这就是约束机制的缺失了。对于这种东家与总挡手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或许才能长治久安。

他还过分介入朝廷内部的势力斗争,这才是主要原因,树大招风,锋芒过露,他在成功以后,不断扩建其胡家花园,其出于扩充门面的想法的初衷是没错的。但在当时那个封建等级制度深严的年代,官家建宅与平民建宅是有区别的,其房屋结构和屋顶结构是讲究一些禁忌的。胡雪岩大兴土木,宅第设计采用皇家花园设计,其奢华竟可比恭亲王府,再加上胡在发家后行事张扬,这必然引起一部份人的嫉妒甚至仇视。

不可否认胡的爱国情结,其以一人之力对抗洋商的勇气更值得钦佩。但换个角度来想,最后由此而引发的牺牲值得吗?为什么不能有理有节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了,然后再等待时机反扑了?在最终崩盘之前,其好友和下属曾多次提醒他资金链已经出现问题,只能尽快抛掉那库存的生丝,而胡只为与洋人斗法而不顾其他,直到最后再也支撑不了这笔庞大的库存而整个体系瞬间瓦解。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成就到达顶点时他的自负也到达了极点,也就为盛极而衰最终成为悲剧埋下了伏笔。前车之鉴阿!

胡雪岩破产后,把所有的姨太太都叫到跟前,每人给了几百银子,让她们另找归宿。同时他也把债主们划了三个等级,有权的、当官的为一等----这些人得罪不起,生活过得贫困的,每月只有几银子的---为三等,三等债主也是每月一定要的。最後就是二等了,他们的银子每月一百两,同时他们也不愁这银子过日子,可还可不还;留在胡氏身边的,除了正房还有一个九姨太,为什麽留九姨太呢?九同“久”一个音,预意长长久久。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光绪十一年黯然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