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基尼系数,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坚尼系数,是上个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这是一个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由于基尼系数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内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的基尼系数已跨过0.4的国际警戒线,达到了0.47左右。
也就是说,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
这也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实际上对于贫富差距的调查,在十年前就开始了,只不过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数据从不对外公布而已。”老陈一语道出了其中的玄机,“基尼系数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社会贫富分化的程度,所以一般国外就是用它来作为调节税收的尺度来看待的,差距大了,就要向富人多收税,差距小了,就反向艹作,可能是因为税收的原因,所以国内一直就没有对外公布这些真实的调查结果。”
有人买个房子花五百万,另一些人理个发才一块钱。总之,贫富之间有差距,这点是非常肯定的,谁都明白,但是这里面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大家就是一头雾水了。
国内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也不少,但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数据的支撑,官方统计机构已经收集了近十年的住户调查数据,但是并不对研究人员公开。
国家税务总局前一段儿宣布,为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将强化对高收入人群征税。
这种说法足以证明政斧正在考虑解决国内的收入差距问题,但是国内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如何去衡量它?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基尼系数虽然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但是国内官方一直没有关于这一数字的统计,而学者计算得出的中国基尼系数一直处于高位运行,从九十年代起,就已超过了0.4。目前,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
当前,除了基尼系数,并没有有效的数据能够衡量中国的贫富分化问题。不过,学者们通过有限数据作出的基尼系数的统计,能否反映中国贫富差距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这个问题上,官方的态度一直非常暧昧,始终不肯正面应对。
而似乎是为了呼应政斧方面,国内学术界也展开了对基尼系数中国化的争论,至今未有结果。一个可以看清的事实是,中国收入差距的真实情况,远不止一个粗略的基尼系数的数据能够涵盖。
“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缺乏——”老陈挥着手对范无病和梓琪解释道,“比如说在北方某特大城市,调查抽样恰好抽到市直机关公务员家属区,结果是无论居委会怎么做工作,就是没人配合调查。”
目前,全国所有研究基尼系数的学者,基础数据都来自各地统计局下属的城调大队、农调大队的住户调查,而由这些住户调查所形成的数据,历来在准确率上饱受诟病。
长期以来,统计系统在衡量城市和农村的个人收入,采用两个口径,对于农村居民,用人均现金收入,而对于城市居民,则用人均可支配收入。
“总而言之,这个工作很难做,所以就想通过民间的调查机构来摸底,至少比统计局的数据要可信一些,毕竟我们是比较讲职业素养的。”老陈如此说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