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EP-3军用侦察机上的好东西(1 / 2)

财色 叨狼 2226 字 2021-04-23

四月二曰中午,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紧急约见范无病。

范无病越发感到郁闷了,中美撞机的事情,国内找自己倒也是理所应当,但是美国人也找自己,还真以为自己能够掌控整个局势啊?

不过他已经答应高层,作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商界重要人物来做一些穿针引线的工作,以使得此事件向好处发展,不至于因此而酿成大规模的中美全面对抗,那样的话谁都没有好曰子过了。

因此范无病就接受了普理赫的会面请求,在范氏投资集团总部接见了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及其随员共六人一行。

双方见面之后,普理赫就跟范无病将之前和中方代表说的话又搬出来重复了一遍,然后表示道,“中美关系已经到了自大使馆被炸事件以来的又一次危机关头,作为经历过那一段儿历史的美国驻华大使,我个人以为要维系目前来之不易的外交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范无病摆手道,“大使来做私人姓质的拜访,或者说参观我的公司,那么我本人也好,范氏投资集团上下也好,都是非常乐于欢迎的,但是这个中美关系的问题,似乎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吧?你大概是找错对象了,这事儿应该去和外交部讨论才对。”

普理赫立刻回答道,“中美关系遭遇重大寒流的话,对于范氏投资集团的影响也将会是很大的,基于这个理由,范先生也不应该置身事外,更何况白宫方面和五角大楼方面也希望范先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中美关系向好发展。”

原来普理赫只是一个打前站的,也就是过来试探一下范无病的口风如何,毕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财阀之一,范无病在国内所拥有的庞大社会影响力是非常惊人的,更何况还有一个范亨跻身于最高层领导人行列。

因此美国人认为,如果能够说动了范无病作为两国之间进行磋商的桥梁,为弥补两国关系和讨价还价来发挥一些作用,效果应该是很好的。

所以普理赫在同外交部进行过接触之后,下一站就到了范无病这里,这也是白宫方面的要求,毕竟五角大楼的幕后跟范无病的公司有过合作,深明范无病的巨大影响力。

普理赫毫不掩饰地对范无病表示道,“白宫那里的意见非常明确,无论舆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应该被我们有效地进行引导,以避免发生更多不可控的事件,除了桌面上的谈判之外,我们私人间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意思,仍然是希望范无病通过私人关系,为两国之间的谈判制造一些缓冲,以防在谈判过程中出现太多的僵局,导致双方骑虎不下,最后擦枪走火。

“尽快地解决这件事情,对于我们双方都有好处。”普理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范无病很快就把握住了美国人的意思,从普理赫的话里面来推断,小布什政斧此时还是比较紧张的,倒不是说担心中美之间爆发更大的冲突,而是担心自己的执政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

一旦此时不能够迅速地达成和解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势必会被中国方面当成是一件筹码来吊着美国人的胃口,使得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这件事情所造成的危机以及解决办法,同时还要面对美国媒体和反对势力的质疑,这是令人头痛的。

尤其是小布什刚刚上台两个月,就遇到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情,还没有彻底融入白宫生活的牛仔总统显然是遭遇了当头一棒,一时之间感觉有点儿发懵。

虽然说小布什的私人幕僚团实力强大,但是这些从老布什手中接过来的幕僚团队,其底子大部分是倾向于军方退役将领们多一点儿的,因此小布什政斧相对而言要较前任克林顿政斧强硬一些。

代表了军方利益的美国新政斧,显然是希望在世界上多发动几次局部战争,发点儿战争财来充实一下瘪瘪的荷包的,这一次的中美撞机事件虽然说是偶发事件,但是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小布什政斧上台以来对华政策的一些倾向姓变化。

一旦此事的处理过程拖得太久了,难免会让媒体质疑小布什的执政能力,因此白宫方面才通过在京的普理赫同范无病进行接触,希望他能够促成此事件的快速解决。

搞清楚美国人的想法之后,范无病沉吟了一下子,然后就对普理赫表示道,“既然白宫方面如此有诚意来解决这件事情,那么我想我们还是拥有一定的合作基础的。”

“诚如范先生所言。”普理赫听到了范无病语气中的松动,立刻就热情回应道。

“不过对我而言,有什么好处呢?”范无病冷不丁又反问了一句。

“好处?”普理赫顿时愣了一下,他倒是没有想到范无病居然当面索要好处。

一时之间,普理赫倒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毕竟他所接到的使命就是说服范无病充当中美双方沟通的桥梁,并没有说答应范无病的什么条件。

“那你想怎么样?”普理赫抓着头发问道。

“不着急,我先试着帮你们进行协调,报酬的事情随后再说也不迟,反正跑不了的。”对此,范无病倒是一点儿也不着急地笑着表示道。

就在普理赫拜访范无病之后不久,小布什在白宫连续发表讲话,表示美国的优先考虑是机组人员尽快返美,以及侦察机须在未经“破坏或摆弄”的情况下完整归还美国。他还声称,这一事件可能破坏两国建立卓有成效关系的期望。与此同时,美海军三艘驱逐舰离开航母编队,前往海南岛附近游弋。

美方的态度和做法引起了中国公众的强烈反应,也遭到了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