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士也是自己过了大半辈子,遇见这么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也是心里欢喜,也不忍拒绝,但是老道士哪里会讲什么故事,自己知道的那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也不好跟这么个小孩子讲,于是就给幼小的苏秀胜讲起外面的见闻。
原来这老道士也是个大门派出来的游方道士,至于是哪个大门派,老道士倒是没有说过,苏秀胜也没问。这老道士见多识广,走过无数的地方,那时候的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此时把外面的繁华讲了出来,自然是引的这小孩子喜不自禁,同时也对外面产生了无尽的向往。
但是当时外面兵荒马乱,到处都在打仗,老道士见过民间疾苦,讲故事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也就把这份忧国忧民的意识带了进去,在苏秀胜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
苏秀胜听得喜不自禁,知道老道士识文断字,当时就要拜老道士为师,跟老道士学习知识,老道士笑着说,现在也晚了,等你明天回家跟你父母商量了以后再说也不迟。
苏秀胜虽然现在满脑子都是学习的事情,但是想到回家又得挨打,自然心里也是高兴不到哪去。
好不容易挨过了一夜,老道士送这孩子回家,苏父苏母也正在家里担心,孩子一夜没回家,莫不是误入了成仙林,被四脚蛇给吃了?苏母正数落着苏父,要是孩子在不会来,恐怕就要发动全村人去成仙林里找了。
老道士正好带着苏秀胜回来,苏父苏母的心也是放下了大半,岁就就是满腔怒火,想要教训孩子,但是现在有外人在,也不是个时候,老道士简单说了一下昨天的情况,苏父苏母听完也是一脸后怕,一定要老道士在家吃饭,感谢老道士,老道士也不推辞,席间苏秀胜说要跟老道士学习读书写字,苏父苏母一愣,这次知道老道士居然还是个秀才(那时候管识字的人都叫秀才),又见老道士也不反对,当即也是大喜,答应了下来。
那时候整个村子认识字的人都不多,也就是几个老头认识三五十个字,家里连本书都没有,现在自己的儿子能跟着外面来的秀才学读书写字,自然是千肯万肯的,况且现在苏秀胜也就是个孩子,帮不了家里做什么活,打发出去学习,也免了给自己惹祸。
看事情也定了下来,老道士也没多做逗留,让苏秀胜每天都到义庄去,老道士教他读书写字。
老道士一走,苏父苏母脸就拉了下来,带着苏秀胜就是一顿猛揍,得让孩子知道晚上不回家是不行的!等揍完了孩子两口子就商量,说也不能让让人家白教不是,于是苏母就多做了点干粮,让苏秀胜带着去义庄,就当是学费了。
其后,每天早上苏秀胜就早早的起来,带着母亲做的干粮去找老道士,这老道士见这苏秀胜聪明伶俐,往往能举一反三,学东西也是学的飞快,自然心里是高兴无比,每天是尽心教导,对苏秀胜也是越发严厉。
苏秀胜也慢慢长大,知道这老道士也是为自己好,也是学的更加用心了。春去秋来,眨眼间苏秀胜就已经长成了十六岁的小伙子,跟着老道士学习了这么多年,自然而然的身上就带了一股子书卷气,跟别人不同。
老道士跟苏秀胜说,这书该读的已经都读了,你现在也大了自然是不能一直跟我念书,得回家给你父母亲帮忙了。
这么多年苏秀胜自然也跟这老道士有了很深的感情,一听老道士这话,跪下磕头说道:“我跟师傅朝夕相处这么长时间,自然是不忍分别,不如师傅住到我家去,也好能日夜听师傅的教诲。”
老道士摇头说道:“我一个人住习惯了,在这里也清净,就不去叨扰你父母了,你有时间多来看看我也就罢了。”
苏秀胜见老道士心意已决,也就不在多说什么,含泪别了师傅,出门的时候老道士对他说道:“这世界之大,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你要是有机会多出去看看!”
苏秀胜早就对外面的世界向往不已,听到老道士的话,急忙说道:“要是有机会,自然要出去看看,只是我从未出村,怕外面有什么事情我自己也对付不来啊!”
老道士叹了口气说道:“也罢,师傅也不能聚居于此,到时候带你出去见识一番,也是好的。”
苏秀胜大喜,向老道士道谢,老道士也不说什么只是敦促他回家,好生的孝敬父母,师徒二人就此别过。
这老道士倒也是说话算话之人,之后若是有农闲时间,就带苏秀胜出村,见识见识外面的大好河山,苏秀胜也是见识外面的疾苦,才有了后来一颗忧国忧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