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1 / 2)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1678 字 4个月前

诸葛瑾用短短几句话,敏锐地指出了古今人地矛盾的变化。

立刻让鲁肃和刘备等人,对刚才的问题有了新的看法。

“子瑜果然还是远见卓识,只是有时候一些临时起意的话,容易浮光掠影、过于高远。但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切磋的政见,还是扎实得很呐。”刘备内心,也不由暗暗下了这么一句评语。

刚才前一个议题时,诸葛瑾的观点,被二弟稍加反驳修整。但那些话不过是他随口说的、展望性的内容,并不是眼下就要落地的。

而对于那些很快能落地的问题,诸葛瑾当然还是非常有把握,想成熟了才拿出来。

没有人能要求一个智者,在头脑风暴或者说启发性讨论的时候,也字字珠玑,那就不是人是神了。这些本来就是决策的过程,当然要允许没想太细、有点小错误及时纠正就好了。

只要最后拿出来的政策,是四平八稳的,确保不拍脑门决策,那就够了。

而诸葛瑾在初步赢得主公和同僚对其观点的赞同后,又继续乘胜追击,详加阐述:

“子敬的想法,其实主要是没有看到人地多寡的变化。当然,如今之世,经过二十余年战乱,相当一部分地方,也被屠戮得地广人稀了。

曹贼在北方,也写过‘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那些地方,确实要束缚百姓,全力种田,才能恢复国力,所以曹贼在豫州冀州实施了屯田,对百姓作息严加约束,治民如治军。

但是,益州之地,乃至荆扬部分地区,自桓灵以来,战乱相对较少,人口依然存留较多。益州如今仍然有三百万户口,还没算隐户。成都平原又只有那么点肥沃之地,其实用不了三百万人都种地。

我们在桓灵以来人口减少相对不明显的州郡、率先试行钱粮徭役能互相折抵的制度,也是在给无田、少田的百姓找出路,让不擅运粮不擅长途跋涉的百姓,多了一条活路,何乐而不为?”

鲁肃听到这里,不由由衷叹服:“此论深通古今之辩,确实发人深省。不过我还有一点不解,方才提到让不愿意服徭役的百姓,‘农闲时做点零工’,这事儿,可有深远详尽规划么?普通百姓未必能寻到足够的工商短工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诸葛瑾自然是有把握回答的。他对于如今发展工商的方向,非常有把握,觉得瓷器、茶叶、钢铁、造船都还可以继续发掘,还有一些军工产业的供应链上游配套,也能吸纳不少劳动力。

不过,诸葛瑾毕竟这一世还没去过四川,也不了解益州当地的工商业情况,而诸葛亮却在益州实打实待了两年。

所以,诸葛亮非常细心地帮大哥抢答了这個问题:“这个问题,子敬不必担忧。且不说我军如今冶铁炼铜、造船烧瓷等等工商,都还可以吸纳富余百姓。

单说蜀地纺织发达,蜀锦行销天下,如今产出多少都能紧俏卖完。原先蜀地百姓男丁都要服徭役,只有女子闲时纺织较多,所以蜀锦产量始终不高。

但实行新法之后,想要让蜀中百姓农闲有事做,只要扩大蜀锦的产业即可。如果民间办得不够大、吸纳不了足够劳力,还可以官办织造工坊。确保每个县都有工坊,如果有些县面积较大的,百姓往来务工不易,还可以把官办铺到每个乡一个坊。

如此一来,其他冶铁炼铜铸造烧瓷炒茶诸业自由发展、先吸纳一部分劳力。蜀锦工坊作为兜底,给农闲时又不想服徭役又没别的手艺的百姓,找到一个稳妥的活干。双管齐下,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诸葛亮的这条意见,可谓非常简洁易懂。

但也正因为如此简洁易懂、此前却偏偏没有人想到过,更足以体现此想法的天马行空、惊世骇俗。

鲁肃这样的老成持重之人,不免被打了个灯下黑,下意识惊呼:“让男人去织锦?!”

这个事情,确实太出乎意料了。

自古男耕女织,到汉朝为止,纺织业都是女人为主的活,让男人纺织少之又少——当然,后世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到了宋、明之类的朝代,这种事情就没那么罕见了。

熟读中学历史课本的都知道,后世课本上讲“明朝出现资本萌芽”时,就提过江南有大型纺织工坊、广招织户干活。苏州府还有抗捐的,史书记载动手的机工,显然多是男人。

由此可见,男人从事纺织工业,不是不能干。只是自古壮劳力更缺乏,需要的重体力劳动都找不到足够的人干,所以让男人种田、徭役。纺织这种只需要细致不需要体力的,就让女人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