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夜雨(2 / 2)

蚁贼 赵子曰 2997 字 2021-04-29

方希哲的长处在治理百姓,如果他的才干能得到发挥,可以使国家兴盛。方从哲的长处在“辩才无双”,如果用他来奔走各国之间,能仅仅凭借言辞就足以灭亡敌人的国家。这一句称赞比刚才的那句称赞更为加大。

朱元璋动容,问道:“较之孙伯融如何?”

孙炎孙伯融,在堂上和方从哲辩论时,范常曾经提过此人的名字。在金陵群臣之中,若论“辩才”,孙炎可称翘楚。

陈遇答道:“伯融辩才,夸夸其谈,文章锦绣,如瀑布奔下,令人目眩神摇,惶惶汗出如浆,不知所以回答。而从哲论说,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如疾风骤雨,令人狼狈失措,惶惶汗不敢出,亦然不知所以回答。譬诸宝剑,伯融乃世之干将,锋芒毕露。从哲则莫邪之属,亦足称名qi。

“如果强要较之短长,则从哲或不知经济,此不及孙伯融处;而孙伯融性格失之刚烈,是不及从哲的地方。”

朱元璋本是在交椅上坐着的,此时闻言,不觉起身,说道:“能和孙伯融并列,从哲确实可称人杰!”

须知,孙炎乃是朱元璋手下极为合用的一个人,朱元璋对孙炎的看重甚至超过对陈遇等人的看重。时人夏煜后来形容孙炎与朱元璋的关系,写诗说道:“我皇入金陵,一见颜色厚。高谈天下计,响若洪钟扣。”

他不但极其善辩,一开口都是数千言,在他的面前,人人都怕和他说话;并且他“雅负经济”,有治国安邦之术。在他请动刘基出山后,刘基这样称赞他:“开始以为我比你强,听了你的议论之后,我哪里敢和你比。”此话固然有奉承的成分在,但却也可以由此看出孙炎的能力以及他与朱元璋非常亲密的关系。要不然,以刘基的自傲也不会主动地去奉承他。

而此时陈遇居然说,方从哲能和孙炎相提并论,朱元璋又怎会不动容起身?他负手在室内踱步,低头想了一下,问道:“方从哲既有这样的才干,那么他来我金陵的目的,先生可问出来了么?”

“先后有范常、杨宪以及臣再三试探,方从哲口风甚紧,只说燕王有书信给主公,却一直不肯明言他是为何事而来。不过,依据之前的分析,加上臣的察言观色,以臣料来,他应该必是为求主公救援益都而来的。”

朱元璋转回案前,取出了一封军报,递给陈遇,说道:“刚刚从大同送来的急报。数日前,李察罕已然逼和了孛罗帖木儿。他两人已经在私下达成了和约。察罕所患者,只有孛罗和燕王而已。如今孛罗已俯首认输,想必李察罕必会趁机集中全力、经略益都。察罕狠辣,若我所料不错,至多十日内定又有军报送来。不是李察罕驰援巨野,便必为李察罕兵临棣州!不管这两者是哪一个,益都肯定都将要陷入危险和困境之中了。”

“主公的意思是?”

“先前我与诸位先生商议,包括刘基在内,你们大部分人都认为我金陵不该去驰援益都。”

“是啊!我金陵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两面强敌,现今自顾尚且不暇。若是因为燕王的缘故,在此时此刻贸然出军河南,对我金陵实在有百害而无一利。察罕军强,若益都败,则是我金陵平白又惹一强敌,必将陷入三面受困的窘地。而即便益都获胜,得利最大的仍是益都,我金陵至多得到一点点的微薄小利,和主公冒的风险相比,委实不成正比。”

“对此,我深以为然。但是,现如今的局势却又不同了。”

“有何不同之处了?”

“察罕已经腾出手来,可以全力对付益都。燕王力孤,定难为对手。如果现在益都落败,就不再只是‘落败’的问题,而很有可能会被察罕赶回海东。燕王若去海东,则山东必为察罕有。据有山东,察罕便可以下窥淮泗、江南。当其时也,我金陵又和陷入三面强敌的窘地有何不同?”

“然则,主公何意?”

朱元璋深蹙眉头,说实话,他也还是犹豫未决,并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阁子里望出去,见窗外的夜雨朦胧如纱。阁楼后边,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树叶茂密,掩映后窗,被凉风摇动,淅淅沥沥地振下一阵叶上的积雨,混入雨中,有些落入阁内,更增三分凉意。

他喃喃说道:“唇亡齿寒。”

……

唇亡齿寒的道理人人懂得,这一场夜雨直从金陵,经过益都,一直下到了南高丽。

夜雨声声,益都城内,燕王府中,邓舍披衣从书房中走出,手里还拿着一本《孙子》。他刚才本来正在秉烛夜读,忽然听到了雨声,不觉心有所动,好像想到了什么事情,但又抓不住、记不起,恍然若失。

他隐约记得,似乎很久之前他曾经有过类似的悸动,好像是在邓三阵亡的前一天?又也许是在当年双城被围的前夜?他费力地从记忆中搜索,但因时隔日久,却怎么也无法清晰地回忆记起。

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府内安安静静。

他举首望天,惊奇地发现,夜雨绵绵里,黝黑幽暗的夜空中,透过云层,竟还有几点星光闪烁。这样的天象真是罕见,象征或代表了什么呢?街上的更鼓声遥遥传来,已快到三更。他想道:“不知棣州的布防怎样了?”

书房中传出了一个清柔的声音:“殿下,院中风雨,你不要站得太久了。快些回来,暖暖身子吧。”红袖添香夜读书。这说话的人是续阿水。

邓舍应了声,却不就回房,而是就近走到院中一个宿卫的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头,取下外衣,帮他披上,笑道:“夜雨风冷,不要着了凉。我已吩咐膳房,叫给你们熬了姜汤,等会儿便能送上。……,多喝点。”

那个宿卫热泪盈眶,说道:“多谢殿下!”

邓舍微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回入房内。

在走入房门的时候,他又不经意地回头,往东边的夜空上看了一眼。那里,正是星光闪烁的方向。但邓舍此时或者还没有意识到,那里,也正是南高丽的方向。

……

南高丽,汉阳府。

据鞠胜无意间在路上的听闻,似南韩将有异动。姚好古不敢大意,在闻讯的当天,便就密令府衙,并且通知了通政司,动用大批的人手,开始暗中的调查。在他的亲自督促下,当晚,通政司就得到了第一份的情报。随后接连两天,一份一份的情报连续不断地送来。事情逐渐露出了眉目。

鞠胜在路上听到的只是一句话,而且还是他的一个下人去乡间讨水时听到的。当时说话的是两个人,都是高丽人,村民打扮,但他们的样子却一点儿不像长期务农之人,倒和落难的贵族子弟有点相像。

那下人听到的那句话是年长者说给年轻者听的,说的是:“约定五日后,趁夜入汉阳。”现如今,只不过才过了两天,这短短的十个字,已经被扩充成为了上万字的情报内容。

“经初步调查,目前可以得出总结。近日来,汉阳府的城内城外聚集了不少的前高丽旧朝时的贵族子弟。这些人有的是从南部沿海来,有的是从前高丽旧王京来,还有的是从平壤等地来。粗略计算,人数约有百数十人。或者伪装成村民,或者扮作商人,有些则光明正大、以探亲访友为名,堂而皇之地出入汉阳。在汉阳府内,也有些许的土著和他们保持联系。他们具体的上司、负责人还没有查出,但有一条应该确定无疑。”

“是什么?”

“百数十多前高丽的勋贵子弟,无缘无故聚集汉阳,行踪诡秘,不是图谋生事,便就定为阴谋作乱!”

方补真霍然起身,面色惊变,问姚好古,说道:“大人,若这些人果真是为作乱而来,人数虽然不多,但都是贵族子弟,在汉阳很有些影响。如果应对有误,定然不免变成大患!请问大人,咱们该如何应付?”

细密的夜雨下个不停。

姚好古等是在一个密室中听的通政司汇报。烛光黯淡,烛影摇曳。时而映照在稳坐主位的姚好古脸上,方补真看到他面沉如水、波澜不兴;时而映照在立在椅侧的鞠胜脸上,方补真看到他似笑非笑,带着点轻蔑。

>